壓力的出現

作者:陳俊欽


    失業是壓力、找工作是壓力、養兒育女是壓力、身體不適也是壓力——壓力從四面八方湧來,不斷想佔領我們的心,瓦解我們的防線;生命體也不斷運用自己的「抗壓系統」,粉碎「敵人」的野心。當人們成母趕h壓力時,他就能安然度過危機;當戰爭失敗時,人們就會感到痛苦,出現一些所謂的「身心反應」——其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就是焦慮。

  這整個壓力歷程,可分成六個階段。首先是「壓力的出現」,隨後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心理防衛機轉」,倘若壓力太大,讓心理防衛機轉失效,就會出現「身心反應」,諸如:「焦慮」與「憂鬱」等。此時,身體會啟動第二道防線——「調適策略」,來試圖對抗壓力。倘若仍舊失敗,就會出現「疾病」,並需要接受治療。

  在本章節中,我們將從「壓力的出現」,開始一一介紹:

  

  壓力迫近

  考試接近、婚期將近、面試在即、房租到期,到處都是壓力,壓力像排山倒海朝著我們衝過來。

  我們該怎麼辦呢?先看看一個例子吧——有些樂觀的人,彷彿始終學不會什麼叫壓力似的——考試?隨他去!找工作?都好!找對象?一切隨緣!正如所謂「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旁邊的人看的都擔心死了,只有他還依然悠哉悠哉。

  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在乎壓力,所以就不會緊張。我們只要拿得起、放得下,焦慮就傷害不了我們。

  但偏偏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看不開、一顆腦袋瓜拚命想啊想,即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從某個角度上來看,這是生命體的一種本能。試想:倘若太過樂觀,忽視所有的危險,結果到頭來,危機變慘案——學業沒了,事業垮了,光棍終身,窮途潦倒一輩子,這豈不悲慘?壓力往往是一種警告的訊號,倘若刻意忽視它,早晚會倒大霉。

  所以,生命體為了求生存,不會被動地等壓力出現在我們眼前,而是主動地去建構壓力經驗。

  

  壓力是一種建構出來的經驗

  

  既然是我們主動地去感受壓力,我們主觀的看法、偏見、過去的經驗,就會影響我們對壓力的解讀。

  真實世界中的壓力事件五花八門,嚴重的壓力事件如親人過世、離婚、被捕入獄等,中等的壓力如決定生涯規劃、新生小寶寶等,較輕的壓力包括規劃旅遊、買車等,嚴重度有大有小——我們所建構出來的經驗,會忠實地反應出真實事件的嚴重度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就如一位突然被裁員的中年男子,即使目前積蓄頗豐,早已夠他舒舒服服過完下半輩子,但他仍舊可能回想起小時候父親失業時全家的淒涼景況,而不自覺地誇大了失業的嚴重性;反之,一個長年與監獄為伍的混混,面對再次被捕入獄的事,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前者因為童年記憶,加重了壓力事件的嚴重度,後者因為入獄經驗豐富,而減輕了壓力事件的嚴重性。

  可想而知,覺知歷程對於感覺壓力事件的嚴重度影響有多大。覺知歷程就像一面偏光透鏡,透過它,有的壓力變重了,有的壓力卻變輕了。每個人的鏡片不一樣,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樣。

  有三種事物會影響我們對於壓力的覺知:「個人過去經驗」、「社會支持網路」與「個人資產」三者。

  就以先前的中年失業男子為例。他的個人過去經驗是負面的,因為這讓他回想起痛苦的童年;他的社會支持網路指的是他的人際關係,包括:同事、同學、朋友、親戚等;他的個人資產則包括個人財產、社會聲譽、社會地位、學歷等。個人過去經驗越正向、社會支持網路越健全、個人資產越豐富,這個人所覺知到壓力就越弱。反之則強。

  壓力經驗被建構出來後,就等於是敵軍已經開到眼前,接著就要威脅我們了。我們很快就要面對一個難題:如何抵擋它們?又是誰來抵擋它們呢?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