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認知行為心理學假說

作者:陳俊欽


    自從認知行為理論開始盛行之後,學者提出了憂鬱症在認知行為上的假說,而且發展了不少治療憂鬱症的方法。

  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的效果已經被肯定,而且療效不亞於藥物,更重要的是,它的效果遠比藥物持久。患者一但治療改善後,其效果甚至可能延續一生。

  認知行為理論學家的眼中,憂鬱症患者之所以會罹患憂鬱症,並不單純是因為外界環境所造成的,他們強調一個事實:「傷害人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人對於事情的看法。」

  倘若一個人對於生活事件有了錯誤的看法,那麼他就很容易受到這些看法的傷害。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一個瓶子裝了半瓶水,你可以說:「糟糕,只剩下一半的水」;你也可以說:「還好,還有半瓶的水。」前後兩者的說法指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但對人的感受卻完全不一樣。

  憂鬱症患者的認知方式,往往是遵循一種「憂鬱式的思考方法」──明天要去應徵工作,憂鬱症患者想到的,就是萬一失敗怎麼辦?在心中所描繪的,也是失敗後丟臉的可能情景;今天意外的中了彩券,一般人的情緒反應自然是很高興,但是憂鬱症患者的想法卻是:糟糕,好運被用掉了,那會不會緊接著有厄運要發生呢?

  在這種情形底下,憂鬱的結果自然很難避免──無論好事還是壞事,對於患者而言都是一種壓力,都可能造成傷害,這時候,情緒自然會越來越差,終而到達疾病的程度。

  認知行為假說所發展出來的一些治療方式,效果都不錯,而且所需的治療時間也比較短,很適合現代工商業社會的運用,所以在心理治療中,算是顯學。也是到目前為止,能夠有充分實証基礎跟藥物治療相庭抗禮的療法。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