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味道 The taste of emotions

作者:劉謙慧


探討人類的味覺感官,從最初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甜味」與「苦味」為最基本的滋味,到最後科學家確認人的味覺可以感受出「酸、甜、苦、鹹、鮮」等各種滋味。人生百態、百味叢生,我們的語言中也處處含藏著「心理」與「味覺」的相關性。好比當人的情緒陷在低落的谷底時,不論享用任何美味的食物,都會感到「食之無味」,人生一切的豐富性彷彿都被蒙上一層灰沙籠罩,黯淡無色 ; 在人生艱難時刻,感到內心的痛楚,總是會「愁眉苦臉」; 有比較或忌妒的心態時,會有「酸葡萄」的反應。味覺反映在語言上,而語言反映出心象,就讓我們在下面從「酸、甜、苦、鹹、鮮、辣」等風味,細細體會情緒的萬種風情。

「酸味」

如同內心中「心酸酸」的感受。當我們回憶起那段逝去的感情,曾經擁有過的刻骨銘心,感到很心酸 ; 在某些時刻內心感到很委屈,如同內心的小孩躲在黑暗的角落般,很是心酸 ; 在內心中「嫉妒」的情緒,比較的態度,也就是所謂「酸葡萄」心態,其實是內心對自己不信任感的外在投射。有時心酸甚至會深化到心痛的感受,蔓延至胸口的沈悶,呼吸不順暢,在某些時刻,甚至會感到心中的痛楚已超越身體的痛感。

「甜味」

這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一種內心「甜蜜蜜」的感受。當人與人之間可以卸下防衛,心與心之間真誠交流時,會充滿著一股愛的波流,這種愛可以是戀人間的甜蜜感、親人間的信任感、朋友間的支持感 ; 可以是濃烈如膠似漆的愛、淡淡簡單幸福的愛、酸酸甜甜苦樂參半的愛。有些人在心情不好時,會想要吃甜食,吃完後會感到心情稍微平復,糖分的攝取與情緒有很大關係。大部份的孩子對甜的味覺特別有好感,人類似乎與生俱來對甜味有偏好,可謂趨樂避苦為人之天性。

「苦味」

恰如甜味的相反極,「苦」的滋味不論是在口中或心底,都讓人感到難受。人生總有低潮期,有苦說不出或不能說,很多的事情只能自己在內心中默默地承擔,是一種苦 ; 失去心愛的人或事物,愛別離,是一種苦 ; 心中想要的得不到,求不得,是一種苦 ; 人生中經歷的生、老、病、死,都隱含著苦味。台灣社會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總是鼓勵著我們要能夠「吃苦耐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低落時刻激勵自己繼續向前進,然而,從另一方面而言,就算能夠吃苦,也不需自找苦吃,能夠適時地覺察自己的內心承受度,聆聽內在聲音,可以避免情緒累積以致潰堤的那一刻。

「鹹味」

鹹味相對於其它味覺而言,並無太大的情緒導向,在食物中適量的添加,可以增添甜味或中和酸味。另外,研究指出人在疲累時,對鹹味或油酯類會特別喜好,也就是當人習慣或偏好「重口味」時,可以試著靜下心來,覺察近日的生活壓力是否過大,以及如何調適身心狀態。

「鮮味」

味覺中的鮮味是某種蛋白質的味道,這也是一種讓人喜好的味道,人類味精的發明,也就是要強化這份味覺感受。在心理中的反應,就像是一種讓人感受到生氣盎然、精神奕奕的狀態,在心情上是開心、開懷的 ; 看著色彩鮮明的鮮花或物品,會引起人歡愉的感受 ; 或者如同孩子般,充滿開放的心,對世界的每一個小事物感到新鮮好奇 ; 對於沒有嘗試過的新事物,總是會引發人無限遐想以及新奇的心態。這是一種讓人感受到新鮮、驚奇的美好感受,也是讓人會想要繼續享受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吸引力。

「辣味」

在科學研究中,辣其實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神經味蕾受到刺激,所產生的痛楚知覺。突然間得知某種消息,像是親近的人遭受意外、分手、工作變遷等,感到震驚,而不知所措 ; 在無預警狀態下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不論是童年經驗、意外、災害等,身心瞬間停止滯留在受驚時刻的狀態,造成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 在惡夢中突然驚醒,潛意識高度刺激,心有餘悸 ; 另外,我們的語言中也會用「辣」來形容女人的美貌性感,於此可以發覺視覺與味覺感官的相關聯性。辣,隱含著某種程度的刺激和痛感,在身心可以承擔的狀態下會是愉悅的驚喜感,但是若超越身心的負荷,則會形成身心上的創傷。

現在,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生活中自己的情緒大多是處於哪種狀態?我比較偏好什麼樣的情緒滋味?又是什麼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任何答案都沒有什麼對或錯,只是呈現我們目前的情緒風貌。在廚師的用心下,一份美食擁有豐富的味道層次,並不會讓單一的味道覆蓋全餐,或錯亂化地五味雜成。人生往往也充滿著各種情緒風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和功課,此時若能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覺察、品嚐這種種的情緒風味,讓情緒的流可以自然地在我們的身心中流動疏通,生命可以是豐富多彩,充滿著各種風味的美好感受。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