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深感沈痛的兒虐事件

作者:顧浩然


 決定分享這篇文章時,我的心情是沈重的。我想,聽聞那麼多的相關事件,不僅讓關心孩子的大人感到不捨,對於施暴或施虐者更是感到憤怒。

 這些年,因為有機會與家庭暴力事件的相對人工作,我看到很多相對人的許多面貌。

施暴行為,非單一因素所促發

 一個人會對家人、另一半或孩子施暴,必然有很多的促發因素,然而很多時候,我發現到,當事人在動手的那一刻,常常都是緣於內心湧上的「怒氣」。

 怒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很正常的情緒之一。我自己也會。

對父母而言,有時候明明已經教孩子不能如何如何,可偏偏孩子又跟你唱反調;又或者,父母親手上正在忙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孩子此時又在身邊哭鬧,怎麼安撫都沒有用…。

 這些生活中常常出現的非預期行為,難免都會令做大人的我 們,在感到疲累、挫折、無力時,心裡也會湧上一股怒氣。

如何面對自己的怒氣才是問題

 怒氣本身不是問題,如果可以有建設性地表達怒氣,甚至可以為我們的家庭關係、人際關係、親子或伴侶關係加分,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彼此之間更深的連結。而且,如果一味壓抑怒氣久了,反而會因此而引發更大的後座力。

 所以,問題不在於怒氣,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怒氣?」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怒氣,變成加諸在對他人身體上或心理上(如言語的譏諷、辱罵、譭謗…)的傷害,那個生氣,才是嚴重的問題。

 而如果孩子成了大人的出氣筒,甚且被嚴厲的責打或怒罵,甚至還可能造成孩子心裡內在的創傷。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情緒管理」這個詞。情緒管理中,怒氣管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之一。

需要檢視看不見的「冰山」

 我一直很喜歡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所發展出的「冰山」概念。

 簡單講,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或反應,都是外在的,而且只是一小部份,我們看不到當事人很多隱而未現,甚至連當事人本身都不見得清楚的部份,也就是海平面底下更龐大的冰山,例如:

1. 行為背後的想法觀點;

2. 對於自己身為某個角色或身份的期待,或者也背負了外人

  對其角色或身份「應該」如何的期待;也有自己對別人身

  份或角色的期待;

3. 行為下的心情感受

4. 對心情感受的評價,譬如說,對於自己有沮喪感覺,會覺

  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很糟糕。

5. 過去在面對壓力下所習於使用的應對姿態,可能討好、指

  責、說教,或者,根本就是忽略?

低自我價值常緣於過往的生命經驗

 舉例來說,假如,有個失婚父親,他得獨立照顧孩子。某一天,他正準備要糾正孩子對同住的阿公的不禮貌態度,這個時候,家裡的其他人就在一旁阻止,甚至可能還有言語的奚落。

從爸爸的角度,他可能:

1. 觀點上:我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其他人不應該涉入;但同

  時,也可能會認為,家人的涉入,是瞧不起他、說他無

  能;

2. 在期待上:做爸爸的他,可能一直很希望自己,即使婚姻

  不順利,也要努力地做個好爸爸,不要讓人看不起;

3. 因此,對於其他人的涉入,會因此覺得生氣

4. 生氣同時,可能勾起內在的自卑感、過去的創傷陰影…,

  及內在的低自我價值。

 如果他沒有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就在那一刻,出了手。

 更重要的是,施暴的相對人,其內在自我價值往往是低的,即便現實生活中,在職場上高居要職。事實上,很多施暴的相對人,不乏擁有不錯社經地位的。

 相對人的低自我價值,往往也是緣自於過去生命經驗。

難以言喻的創傷陰影

 例如,當他們還是孩子時,可能就曾經被取笑、也被大人責打過、甚至也是受暴或受虐者…,他們的內心深處,都被烙下了一道難以為外人道的創傷陰影。

 也就是說,一個施暴的相對人,何以會在某一些事件或情境發生時,出現暴力行為或言語,其思維脈絡有時候是相當複雜的。

 理智上及情感上,我們都應該謹記,每個人的身體都不應該被不當地對待,更何況,是沒有反抗能力、需要大人很多的愛與呵護的孩子。

 不要忘了,當我們大人的手打在孩子身上,或者我們對著孩子說出譏諷、否定的話語時,都可能在他們的心裡留下了陰影,並可能就此而認為「我不重要」、「我不值得被愛」、「我是沒有價值的」…。

一條無形的鎖鍊

 但令人擔心的是,如果他是繼續用這樣的暴力手段來對待孩子,孩子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又一直缺乏足夠的愛來修復心裡的創傷陰影,長大了之後,也會有很高比例,重蹈大人覆轍,成了施暴者,變成我們都不樂見的負向的惡性循環。

專業人員介入的必要

 對於因為怒氣而施暴的相對人而言,我們不能只是要他壓抑情緒,或者要求要合理且不傷害人的方式發洩情緒,因為不太容易做得到。

 他們更需要讓專業人員介入,協助辨識錯誤的思維模式,瞭解錯誤思維的後果,進而學會以正確的方式去思考,避免怒氣的產生,以及妥善的處理怒氣。

 在協助他們辨識錯誤的思維模式之外,也要給予界限與規範,不能再有同樣的行為。同時,也要試著理解與探索他們過往的生命經驗,有否也有類似被這樣對待的創傷經驗?然後,去涵容他們曾經經驗過的創傷。

 只有他們過往的創傷經驗被好好地承接,那個傷才可能成為過去,而不再是一條解不開的鎖鍊。也才有機會,不會再繼續把自己所承受的創傷,複製在無反抗能力的孩子或居於弱勢的人身上。

期待有朝一日,不再有兒虐事件

 要輔導施暴者,導正其施暴行為,是一條漫長的路,有些施暴者甚至不會認為自己有錯,而是都是別人的錯,會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多年前的「小燈泡事件」,引發大家對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路的正視。但

 很遺憾的是,多年過去,兒虐事件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希望,依然可以做個「多管閒事」的人,多留意身邊的人,特別是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家庭的弱勢者,是否有受暴或受虐的徵兆,並勇於反映給相關單位,例如「113」專線,讓相關單位的專業人員儘快介入協助處理。

 盼望有一天,在你我願意多管閒事下,台灣的兒虐事件可以愈來愈少,甚至不再有。


最初上傳時間:2021-07-05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