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浩然
一個老和尚,有一天拿了一個外表有點髒的竹籃子,要小和尚去裝水。可是因為竹籃子並不是密合的,有很多的空隙,所以,儘管小和尚每次裝完水,都是用最快的速度拿去給師父,但最後水都還是漏了大半。。
小和尚很氣餒,於是跟老和尚抱怨:「師父,您要我拿這個竹籃子去裝水,但都漏光了,怎麼裝都裝不滿啊…。」
髒的竹籃子,被篩洗乾淨
老和尚笑了笑:「雖然竹籃子裝不了水,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原本髒髒的竹籃子,現在變乾淨了。」
上面這個小故事,也許大家都有看過。
也有另個版本,主角換成是爺孫二人,但內容大同小異。
有一天,和一位來訪者談到他的困境。聽著他的故事,我想起了這則網路的文章。
這些年的工作,我有個小小的體會。心理治療,好像也有這麼樣類似的意涵。
我們舊有的思考、處理情緒感受的方式、行為樣態…等,隨著時日,漸漸也會形成後來的既定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習慣。
從大腦的運作而言,所謂的習慣,就是一定的迴路機制。而既是習慣,自然就已是自動反應,不會經過有意識的思考而為之。
習慣?求生存模式?
習慣,沒有不好,而且,也會因為熟悉而帶來安全感。只是,安全感,未必是舒適的,差別在於,我們知道要如何因應。換言之,它可能形成我們的求生存模式。
這樣的求生存模式,隨著環境或者情境的改變,很可能就會不敷使用,進而造成生活上的一些阻礙。
由於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所以,不是那麼容易改變。
而心理治療,也就是在一次次的陳述及經驗內在的思考、情緒感受過程中,把當下所經驗或接收到的訊息、感受、情緒等放進來,然後慢慢地篩掉不再合用的信念,或不再合用的處理情緒的方式。
篩洗過程,需要耐性及包容
並且,在結束會談,回到日常生活中,再繼續練習,然後,隨著時日,於大腦中形成新的迴路機制,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心情。
就像原本髒髒的竹籃子,經過清水一次次的篩洗,變得更乾淨了。更像是早年的篩金過程,需要從一堆沙子中,慢慢篩出寶貴的金子。
只是這樣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給自己更多的耐性,及更多的接納與包容,一旦我們願意這麼做,相信,終會改善原有覺得不適的狀況的。
「他的上帝教導他,指導他合宜的方法。」(以賽亞書28:26)(中文聖經和合本)
最初上傳時間:2023-09-04
最後更改時間:2023-09-04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治療相關】底下的細目:【關於治療】 人格議題 肥胖問題 自殺問題 安眠藥專論 物質濫用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暫時且陳列於此。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