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思如
你曾經有和這樣的伴侶相處的經驗嗎?或是你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心情嗎?
比起與他人相處,在獨處的時間裡更輕鬆自在,也更能從中得到樂趣。若非必要時不太會主動聯絡,頻繁地聯繫、見面,頻率過多時會是一種負擔。因此在關係中可能容易讓另一半感受到被疏遠與不被重視,有的另一半會因此更用力抓緊關係,但只要當事者感受到關係太過靠近,就會下意識地想逃走,迴避掉關係。
接觸情緒是不容易的,特別是生氣、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時常令當事者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也常常會是壓抑、忽視情緒,但這種不太碰情緒的樣子,易給周遭的人帶來一種冷淡、不在乎、難親近的形象,也因此周圍的人相對地保持一些距離。有時也會讓當事者很沮喪,認為已經很努力地傳遞心意,但距離表達與完整的讓對方接收,始終有一大段差距。
因此對「逃避依附型態」來說,他其實是有想要親近的需要,只是他親近的方式常常與對方有很大的落差,卻也讓他覺得挫敗與灰心,但這樣的獨立自主真的是天生的嗎?
❤️逃避依附深信靠自己最可靠?也是來自過去經驗的學習
「逃避依附型態」對於自己的信念是「如果我脆弱的情緒被發現了,我就會被討厭
,所以我靠自己是最安全」,也因此面對關係時他會自然地認為我只需要自己就好,需要別人我總是會受傷,要夠獨立,才可以進入關係,他可能會這樣相信:
「正因為沒有人會完全接納自己,所以自己才必須要什麼都自己來」、
「正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伴自己,所以自己只能自立自強」、
「唯有自己夠堅強了,才有資格去愛別人」。
這些其實是很「逃避依附」的思考方式.
會這樣獨立自主強烈到不容易相信、依賴別人的信念,可能也與小時候的經驗有關連,如果是在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為了避免被忽視造成的痛苦,就會逃避那些可能引發自己情緒的關係、情境。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可以被別人理解、同理時,我們才會知道「情緒並不是這麼恐怖、糟糕的一件事」。從有人陪伴自己認識情緒開始,進一步我們才能夠有勇氣與能量,去認識、理解自己的感覺。缺少這樣的陪伴時,那個勇氣、能量也會減少許多。
為了避免再感覺到被忽視帶來的痛苦,所以他們選擇不接觸、不感受、不表達。只要保持距離,就不會再感到難受了。這也是學習到保護自己的方式
另一種的情況則是相反,當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失去了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時,其實也就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感覺什麼的一點也不重要,爸媽的規則、標準才是唯一的解答。
這些父母通常覺得自己知道什麼對孩子最好,甚至是覺得自己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我就是早一步幫忙做而已。但其實這樣的狀況下,孩子真正的想法都沒辦法被聽見,只會覺得壓力山大。孩子很難感受到被愛的感覺,反而比較像是一直在被強迫接受自己不喜歡的禮物。當他們長時間被忽略真正的感覺、被誤會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時,就失去了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這樣的人長大後還是會想追求親密關係,但因為他們所經驗到的都是被忽略、被強迫的感覺,所以他們也很難真正的信任別人。
當暸解他們心中對關係充滿這麼多負向感受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對待關係總是比較消極了。
①在關係中會遇到的困難-無法表達真實的感受卻也造成親密的困難
「逃避依附型態」對情緒的不知所措,時常與過往經驗中他是如何被對待處理情緒有關,因此當他有情緒時,可能是被忽視或是更造成關係中的傷害,他們深深相信情緒是無用的。他認為若隨意地展現情緒,可能會造成他人的麻煩、負擔,進而損害關係,因此我是不能夠隨意與他人分享情緒,是很危險的。
「逃避依附型態」也因著隨時警戒著關係是否處在安全距離中。當有人想進一步瞭解他們,或每當察覺到關係變得親近時,內心莫名地會升起一股被拒絕、被傷害的想像與恐懼,預想著各種會被傷害、拒絕的結局。萬一被發現自己的脆弱怎麼辦?真實的樣子被看見怎麼辦?會不會因此不被喜歡?心想與其受傷、失望,不如打從一開始就不抱期待,便下意識地採取各種行動,來維持物理與心理上的安全距離。因此,這些外在行動其實是在迴避內在對於關係親近的恐懼,所採取的自我保護策略。
②擁有的資源-很願意給予空間以及等待
「逃避依附型態」因著很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空間,也因此他們也會很注意與願意給予對方有一個安全空間,因此他們不會太黏自己的伴侶,很能夠尊重、同理每個人都有需要和人保持距離的時候。
面對有一個摩擦與衝突時,他們也會先回到自己身上,處理與觀察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可以選擇一個比較理性不會發生衝突的方式表達,在處理自己的情緒上也較不會隨意的發洩到對方身上,因此他們其實會避免引發直接的爭吵。在關係中,也是很少發起爭執的一方。
⓷增加安全感的方式
最初上傳時間:2023-09-09
最後更改時間:2023-09-09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暫時且陳列於此。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