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人心的世代:滿足需要還是餵養焦慮?

作者:林亭孜


「心理師,我已經好幾天都沒有睡好了,因為我發現自己睡不著而感到很焦慮,我也曾經試過讓自己多躺一下、想辦法入眠,但等我發現的時候,我已經拿起放在旁邊的手機,最終滑了一整個晚上……」

「我想說來打發時間,於是隨手點開社群軟體,結果上面滿滿的都是炫耀文,包含幾個小時前哪個朋友出國去玩、今天誰跟誰求婚成功,或是誰修完了某個厲害的學位……我不會說我羨慕嫉妒,但看了覺得心情很不好,覺得我好像沒有像他們那麼光鮮亮麗的生活,於是我又點開另一個app,繼續滑著我的手機……」

通常進入諮商室的當事人,雖然不至於到完全失去對生活的掌控,但總覺得有哪裡不舒服或不滿意,卻又苦於找不到能改善目前生活的方法,而感到有些挫折,於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再浸泡在焦慮中,選擇點開社群軟體,看看最新的網路迷因、可愛療癒的動物影片,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

*樂也網路、糟也網路的無限循環

「擁有網路,就像擁有了全世界」,隨處都有wi-fi的網路自由,讓我們隨時都能踏入任意門、去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在那裡,我們可以忘卻生活的困擾,投入與浸泡在現實與虛幻交雜的世界,然而不少人可能會有一種經驗是,明明只是隨手想簡單「看個一下」,怎麼回過神來一個小時就過去?

這是因為社群媒體的無邊際性,透過演算法大數據,即刻性向使用者推播許多其認為會有興趣的話題,而我們就在一個又一個隨「手指」可得的超連結下,不斷沈浸在知、感覺持續被誘發喚起的狀態(感覺過度刺激excessive sensory stimulation, ESS),其最後使得腦袋為了想保有被滿足的感受,不論我們的意願之下持續尋求更多感覺,因而讓我們更難放下手機。

但結果最後,滑了一整晚的手機,不僅生活上的事情沒有解決、趕著壓底線,甚至在看了社群上更多光鮮亮麗的動態、po文導致臉書嫉妒(facebook envy),最終夜深好不容易躺床想休息,卻發現內心反而留下更多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感到懊悔不已。

*建立「心」連結,拿回自己的主導權

若我們將注意力從手機網路重新放到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上,建立「知」的連結:也就是,知道我們當下正在做什麼,包含從吃一頓令人滿足的餐點而感到喜悅,也包含從無法停下滑手機的狀態,理解自己可能正有逃避或不想面對的事情,也許是幾項困難的任務、讓人不知如何回應的生活……。

當我們心中感覺一團糟、無法面對與處理,通常是因為所發生或所需面對的事情,大到我們無法負荷,也就不知道要從哪裡著手;然,就如同我們會將代辦事項列下來,當「看到」自己有哪些「真的」需要處理的事項,能開始拆段排列輕重緩急,通常內在焦慮也會隨著自己拿回主控權以及現實感的增加,而緩解許多。

內在情緒也可參考相似的形式,先從「知道自己壓力大」開始,透過自由書寫、寫日記、畫畫,或能有人一起陪同梳理來龍去脈,就已經是踏出第一步,好好回應自己內在經驗的開始。

網路對現在的你我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有其重要性與實用性,然其終究是一個中性的管道,當中帶有我們每一個上網使用者的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在那當中真正照映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經驗」,以及「我們希望自己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參考文獻:

張立人 . (2019). APP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


最初上傳時間:2024-03-26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