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介前對於案主的準備工作

作者:陳俊欽


    一旦你決定轉介精神科醫師,這勢必意味你自覺到有些東西是必須精神科醫師協助的。你到底發現了什麼?你希望精神科醫師處理什麼?你要如何向案主透露這些訊息?這幾個問題,是你必然會面對的。轉介順利與否,就看你是否能夠成功解答這三個問題。

  

  你到底發現了什麼?

  一定有某些事物勾動了你的心,讓你嘗試進行轉介。這些東西是什麼?你得先在腦中想清楚,而且用語言或文字紀錄下來,因為,很多時候,在你腦中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別人的眼中全然不是那麼回事。轉介之前,你只要關起門來,搞好你的案主即可,至多需要思考該如何跟督導解釋;但在轉介之後,你就得面對別人的問題。倘若你不能用符號(包括語言或文字)來具體描述你的發現,你就無法將你的發現傳遞給別人,更不能讓案主放心地走進精神科的診間大門。

  你疑心有幻聽嗎?你疑心有妄想嗎?你疑心有躁症發作嗎?你疑心有自殺危險嗎?還是你覺得怎樣?

  諮商者往往期待精神科醫師代為診斷精神疾病。這意味著案主有些部分的表露,超乎你的理解──你無法使用尋常的心理機轉來理解案主的思考與行為,所以你懷疑精神疾病的存在,而需要精神科醫師代為診斷。但問題是,未必是案主有精神疾病,有些時候是你的反轉移所導致的抗拒舉動。你因為無法達到自己所期待的效果,所以你只好由此解釋案主的行為,你最方便斷定的,就是案主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個很強大的詮釋工具,它足以詮釋案主的異常、詮釋家屬的不支持、詮釋自己能力的有限、詮釋案主的強烈情緒轉移、詮釋諮商者的反轉移。由於「精神疾病」的詮釋力太強了,所以會造成許多被冤枉的情形。

  另外一種常見的潛在因素,就是渴望藥物的支持力量。藥物的力量會吸引精神科醫師,也會吸引所有的人,不管你在平時是多麼反對使用藥物,在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還是會忍不住依賴這種強力工具。

  當你對自己發問時,你就能洞悉自己的意圖──有些時候,你轉介的動機是來自於你不喜歡這類的案主,所以你急於轉介他。例如筆者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擅長與小學低年級案主溝通,所以一旦發現這類案主上門時,筆者的心中都會有一種「過度診斷」的衝動,很想快快讓案主冠上個疾病名詞,然後轉介到兒童心智科。洞悉自己的意圖之後,你才能真正確定,你該轉介的是精神科醫師,還是另外一位諮商師?

  我們也得承認,要將這些期待與情緒給徹底釐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許多時候,精神症狀確實會造成諮商者深沉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本身也是精神症狀的指標之一,倘若我們堅持「絕對不丟出燙手山芋」,反而會忽略了精神症狀。而且,當我們在內心起疑時,很難做到一致的狀態。我們會對案主呈現出一種矛盾的情緒,既懷疑案主的問題起因,又希望自己保持接納的狀態,反而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所以,倘若你真的已經起疑,那不妨轉介精神科醫師。

  

  你希望精神科醫師處理什麼?

  精神科醫師懂什麼?他們受過什麼樣的訓練?你即將轉介的精神科醫師素質如何?他是否適合這位案主?你希望他為你做些什麼?這些都是你必須先弄清楚的。

  你可能希望精神科醫師進行精神疾病的偵知與診斷,你也可能希望精神科醫師給案主一些藥物,你也可能希望聽聽另外一種專業者的看法──無論如何,你還是得將這樣的意念給訴諸於語言與文字。

  

  你要如何向案主透露這些訊息?

  最後的一個步驟,也是最難的一個步驟,就是「如何將上述結論告知案主?」

  你需要講真話嗎?善意的謊言是被允許用什麼樣的告知方法是最不具傷害性、又能夠達到效果的呢?

  我們提供一個標準程序,給各位讀者參考:

  

  1. 先了解案主對於「精神科」的認知?若有錯誤,必須及早處理。

  2. 再了解案主對於「自己到精神科就診」的反應?若有錯誤,必須及早處理。

  3. 嘗試找到一個案主可以接受的就診理由,最常見的是「失眠」、「焦慮」、「心悸」等身體症狀。你未必要直接把你的疑慮給呈現出來,但倘若案主問起,你也不必否認。

  4. 與案主在這就診理由上達成共識。

  5. 與案主在後續的諮商方式上達成共識。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其他相關】底下的細目:性議題 【助人之道】 另類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