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案主就醫

作者:陳俊欽


    當諮商者發現案主有精神疾病之餘時,應該協助案主就醫,但案主往往缺乏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應該就醫;即使案主知道自己有疾病,也未必願意到精神科就診。所以,如何協助案主就醫,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從表面上來看,「協助案主就醫」只是單純資源的提供,充其量,改變案主的認知,解除案主的抗拒心理。但事實上,協助案主就醫會牽涉到整個系統的動力。

  首先是「案主與諮商者」的關係。案主因為某些困擾來尋求諮商協助。當你提出轉介精神科的要求時,案主的困擾在某個意義下,是被擱置了。就醫的本身,意含著你的判斷──你等於向案主暗示:他的困擾可能來自於潛在的精神疾病。案主會如何解讀這樣的訊息呢?你得事先思考清楚。

  其次要思考的是「案主與病人角色」的關係。案主就診之後,可能會面對一個病人角色──他會被貼上標籤,他會失去某些權利(例如:獨立判斷),他也會增加某些義務(例如:服從醫囑)他是否能適應?他是否願意面對?你也得思考清楚,並預做準備。

  再來是「你與醫師」的關係。案主經過轉介後,除非你決定完全轉介,不再過問,否則你、案主與醫師之間,就會構成一種三角關係。每個心理工作者都清楚,三人系統是很脆弱的,需要彼此的信賴。在你眼中,醫師是什麼角色呢?在醫師眼中,你又是什麼角色呢?就有醫師抱怨過:「諮商者每次轉介給我,通通是要我開藥就好,別的事情都不要做,難不成要我當藥物自動販賣機?」也有諮商師抱怨過:「醫師什麼都不懂,只會開藥,多講幾句還會壞事,實在很麻煩!」

  還有是「家屬與案主」的關係。案主一旦轉介,獲得病人角色之後,就可能讓某些家屬的權利喪失(家屬被加諸配合治療的義務)。家屬可能覺得,案主的某些不良行為被合理化了,自己反而成了弱勢者或無理取鬧的一方。在這幾個部分,都需要轉介者的事先思考。

  由於醫師在實際的醫療體系中,具有高度的權威角色,有些時候,處理起來比案主還難纏,所以我們特別於下一段中討論。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先行探討幾個議題──

  

  1. 轉介前對於案主的準備工作

  2. 轉介前對於家屬的準備工作

  3. 無病識感案主的轉介

  4. 有病識感案主的轉介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其他相關】底下的細目:性議題 【助人之道】 另類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