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病嗎?

作者:陳俊欽


  這一年來,張小姐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她經常感到呼吸困難、心悸、而且還很容易冒汗。她到心臟內科就診。抽血、心電圖、胸部X光都做了。什麼毛病也沒有。

  「妳應該去看精神科。」醫師說。

  張小姐愣了一下。「我是真的身體不舒服。」

  「你這可能是壓力過大引起的。」

  半信半疑地,張小姐掛了精神科門診。

  那位精神科醫師的患者很多,等了很久,才輪到她。她大略講了症狀,醫師就說:「你這個是焦慮症。我開藥給你。下個禮拜再來。」

  「焦慮症?」張小姐很疑惑。

  「你的症狀都以焦慮為主,心悸、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容易冒汗,另外你還提到手腳冰冷、口乾舌躁、胃腸不適,這些通通都是焦慮的症狀。」

  「吃藥就可以了嗎?我要吃多久?」

  「吃藥就可以了。很難說要吃多久。」醫師揮揮手,另外一位患者進來了。張小姐只好愣愣的回去。

  在返回公司的路上,張小姐索性跑去找書。她找到了一本專門介紹焦慮症的書──「焦慮也是病嗎?」。她翻了翻,奇怪的是:書中所介紹的焦慮症,沒有一個病跟她的症狀相近。

  張小姐疑惑極了,拿了藥,也不知道該不該吃。猶豫了兩天,她決定試試看。吃了一次,症狀稍微有所改善,但是整天都沒有精神。

  「那一定是鎮定劑,不要亂吃!吃了會成癮。」同事關心地建議著。

  她嚇了一跳,於是就把藥停了。下次就診時,她告訴醫師這件事。

  「我幫妳換藥。」醫師的回答更是簡短。

  張小姐還是很迷惑地回去了。

  幾個月過去,張小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抽屜滿滿都是藥,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當我看到她時,外觀已經頗為憔悴了。

  「醫生,他說的對嗎?我這算是焦慮症嗎?」張小姐疲憊地問我。

  「那位醫師說對了一半,妳是焦慮,但不屬於任何一種焦慮症。」

  張小姐露出困惑的眼神。「不懂。」

  「焦慮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是一種生物求生存的本能,不是病。不會焦慮的人,可能面對大卡車也不覺得需要閃避。焦慮原則上是有益的,只有在失去控制時,才會變成疾病。」

  「那我這個算是疾病嗎?」

  「妳有一定程度的病態性焦慮,但還達不到焦慮症的程度。當然,我也看到一個趨勢──妳的焦慮正在惡化中。」

  「那我該怎麼辦?」張小姐急切地問。

  「找出焦慮的來源,想想它為什麼會失去控制?不然,光吃藥是不會好的。」

  在隨後的時間裡,我分析了一下張小姐的狀況。門外患者不斷探頭進來(我也同樣飽受患者過多之苦)。張小姐顯得有些緊張,頻頻回首。「醫師,這樣會不會耽誤你的時間?」

  「你很擔心耽誤到別人。」我問。「以前經常如此嗎?」。

  張小姐點點頭。

  「你工作多久了?做的是什麼?」

  「一年多。我學的是會計,做的也是這個。」

  「正好,跟你的焦慮開始時間一致。你的上司是什麼性格?」

  「他要求很嚴格,事情都得做到最好。」

  「這就是你的問題。你焦慮來源是你的老闆。」

  「可是,工作之外,他還滿照顧我的。」

  「這下更慘。因為他是好意,你找不到理由抱怨他,被指責時,只能怪自己,不能向外發洩。這樣焦慮自然越來越強。」

  張小姐聚精會神地望著我。

  由於時間有限,我只能概略地總結。「你很在意別人的臉色,也擔心自己做錯事情。但是你的上司卻是習慣用批評來表達關心的人。他越是關心你,要求就越多,但你會解讀為自己做不好,越來越緊張,表現就更不好,逼使你的主管更加注意你。這個惡性循環就是你的焦慮源頭。」

  「那我該怎麼辦?」

  「首先,我會藥給你,你必須按時服用,讓自己不再焦慮,恢復工作表現,三個月後開始減藥,六個月後完全停藥。隨後趁著這段緩衝期,多多看一些心靈成長的書,不要看那些勵志小品──你需要的是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而不是空洞的勉勵。若有需要,你可以另外跟我約時間進行心理治療。」

  張小姐選擇藉由閱讀來改善,於是,我建議了她幾本書籍。半年後,張小姐完全停止用藥,也恢復了健康,但是,故事的結局卻出人意表──她竟然說動了她的主管來看診。

  我想,該看病的人總算是來了。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