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俊欽
「認知」指的是一個人透過感官,來認識環境,覺知環境的過程。在這邊,我們將把「定向感」也包含在認知裡頭。所謂定向感,指得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誰?你知道身處於何處?你知道對面走過來的那個人是誰?你也知道此時此刻是何年何月?其他的認知則例如:有人在馬路上,拿菜刀向你走過來,你知道事情有點不對,應該趕快躲開;而你要是在廚房,廚師拿起菜刀,你知道他的用意就只是切菜而已,不必擔心;倘若你是正在跟一個不該跟你有戀情的已婚者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情,被原配發現時,對方拿起菜刀向你衝過來,即使當時身在廚房,你也知道對方的目的一定不是想切菜而已,而你應該趕快落跑。
在不同的環境當中,面對不同的人,以及各種不同的事物與動作,你卻依然清楚事情到底是什麼回事,而你又該做些什麼──這就是認知的功能。
憂鬱會影響這種認知的過程。人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試想,當你心情不好時,原本很平常的動作或人物,也可能讓你掉眼淚。相反的,當你心情很好的時候,就算挨罵,你也會很興奮。
一些文學作品,裡頭多的是例證。例如:「草木含悲」──草木本無心,怎麼會含悲呢?悲傷的應該是作者的心情吧!
相對的,認知也會影響情緒。諸如岳陽樓記中的景象:「陰風怒吼,山岳潛形,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光是想像那些又濕又冷的情景,就夠讓人心情低落了;而岸芷汀蘭,錦鱗游泳時,又是一片和樂融融的模樣。
所以「認知」與「情緒」是高度相連的,幾乎可以把他們連在一起看待。很多時候,老人家不懂得什麼叫做情緒,與其直接問當事人:「你心情好不好?」,還不如問他:「你的兒孫對你好不好?」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一樣,憂鬱加深的時候,就像戴了個灰色的眼鏡,眼前所看出去的,通通都是灰色的,充滿了悲傷與無力感。在一些自殺的相關研究也顯示:憂鬱本身不是造成自殺的原因,但是憂鬱所帶來的「憂鬱認知」才是罪魁禍首:
憂鬱在剛開始的時候,患者的注意力開始從外界慢慢退卻,他們忽視正向而快樂的事實,卻只在意無力、無助的那些事件。隨著憂鬱的加深,患者的視野也越來越小,他們不再去參與社會的活動,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關心世界上的各種新聞,相反的,患者只是一心一意的關注著自己,或是一些已經發生,卻又無力挽回的事件;憂鬱繼續發展的事實,也讓患者喪失體力去參與各種活動,於是患者越來越是意興闌珊,成天躲在自己的世界裡頭。當憂鬱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患者會認為這一切已經無法改變,而且沒有人能夠幫助他,這即是所謂的「無助感」。在嚴重的無助感影響下,患者將會放棄對外求援的嘗試,不再向其他人吐露心事,這也會讓其他人忽視了他的憂鬱,而間接釀成悲劇。最後,則是最深沉的憂鬱──「無望感」。患者出現無望感時,他將對未來不再抱持希望,他認為這一切悲慘事件就會永遠永遠的繼續下去,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這時候,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設法自己了斷,以讓這悲慘的故事結束。
透過認知這個重要的指標,我們將能有效的觀察憂鬱的嚴重度。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