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希望孩子「乖好」,還是「懂事好」?

作者:顧浩然


我必須說,這個命題也許有些奇怪,或者說,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為人父母者,哪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又「懂事」。

 不過,在此,請容許我請讀者們暫時只能二擇一。

 言歸正傳!

 有一回與毒癮受刑人進行個別輔導,提到了教育問題。我問當事人:「做為一位父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乖』還是『懂事』?」當事人不假思索地就說:「懂事」。「為什麼是懂事,而不是乖?」我進一步探問當事人的想法。

 這位受刑人說了句我個人覺得很有智慧的話:「懂事,才能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做不得?」

 受刑人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他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麻吉,從小就是個乖乖牌,是父母眼中「聽話、從不調皮搗蛋」的孩子,後來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孩子。

 有一次,他的這個麻吉在與其他朋友相聚之後,被帶去夜店玩,沒想到,初嘗鮮的麻吉,竟然受到年輕女孩的迷惑而「暈船」,不僅人財兩失,差點連家都毀了。

 他的這番話,讓我想起月餘前,一位從高中到大學,一路都是念第一學府,而畢了業也進入了一流企業工作的年輕朋友,因為無法承受女友提出的分手,而犯下了震驚社會的情殺案件。

 媒體後來訪問年輕人的母親,傷心的母親在第一時間難以置信的表示,這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都很乖,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面對孩子所犯下的錯,父母親的悲慟無庸置疑。

 我自己年輕時曾就讀軍校,那時候的同學,很多都是出身眷村。

三十年前的那個時代,念軍校的孩子,有不少比例都是被父母刻意送進去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皮了,在學校老惹事,他們的父母三天兩頭就被請去學校,很丟臉。

 因為老給大人惹麻煩,所以我的同學們回到家,總會挨父母的「竹條炒肉絲」、「吊豬肉」,但儘管棍子打也打了,皮帶抽也抽了,但孩子打架、惹事依舊,在百般無奈之下,乾脆,送到軍校去讓國家來管,讓國家來教。

 也的確,這些曾經是父母眼中調皮、自己根本管不動的,我的同學們,在當年嚴格軍事化的教育磨練下,畢業後一個個都成了優秀的基層、中階幹部,如今,我還有幾位同學的肩上都掛上了星星。

 現在的家庭已經走向少子化,過去動輒三、四個,甚至還更多孩子的家庭,幾乎都快絕跡了。

 因為孩子生得少,所以都被父母當成了寶,百般呵護,總是盡其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用的一切,成了另類的「孝子」----孝順孩子。

 對很多父母而言,孩子「乖」,就是大人最大的期待。

 我就在想,什麼是乖?

 如果乖,就是不違逆父母的意見,那麼,會不會養出只能討好大人的孩子?

 如果乖,就是一切都照規矩來,那麼,會不會就扼殺了孩子可能的創意,及可能的無限想像空間?

 如果乖,就是從不犯錯,那麼會不會就無從學習分辨「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

 不過,要教出「懂事」的孩子,無法否認的,大人的「身教」依然是最重要的。畢竟,一個動輒就把三字經當成口頭禪的父母,自然就很難期待孩子可以不在其他大人面前,把國罵當成順口溜。

 其次,做父母親的,也需要有智慧地「管教」。

 有個朋友告訴我,當他的孩子犯錯時,他不會打孩子,但會讓孩子罰站,「不過,我很少讓孩子罰站超過一分鐘。」朋友說,罰孩子站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受罰?「只要孩子知道自己受罰的原因,就夠了。」

 這位也是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朋友說,很多的父母親,在孩子犯錯時叫孩子罰站,但站到最後,變成叮嚀孩子沒站好、態度不認真…,「孩子根本已經忘了為什麼而罰站了?」

 最後,要教出懂事的孩子,父母親得先為自己練就一份忍功。

 這個忍,就是容許孩子犯錯,並且在孩子犯錯後,依然可以按捺著自己的生氣、焦慮與愧疚感,先試著去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而不是先去責備或數落。

 因為後者,只會引發孩子更大的防衛,而更因此無法了解孩子行為、反應的想法與感受了,更可能因此讓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漸行漸遠。

 每個行為的背後,必然有何以有此行為的感受、想法、期待、內在的渴望,以及看待自己的態度。

 這就是所謂「冰山」的概念。

 我們看到的孩子行為或反應,就像冰山,永遠只佔了它全部面積的一小部份而已,還有更大的面積,都在海平面以下,是我們看不到的,需要大人對孩子有更多的好奇與探索。

 天下父母心,畢竟,絕大部份的父母都是期待自己是個最好的父母。

 不過,誠如我在前一篇文章裡,所曾分享個人關於「夠好」與「最好」的思考。

為人父母者,可不可以容許自己只要做到「夠好」,而不需要做到「最好」?因為,後者往往可能只會讓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而影響所及,在與孩子的互動上,必然也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

 當然,對於努力想要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父母親」的大人們,也許可以思考一下,這追求最好的背後,會不會也在說著自己的沒有安全感?

 不過關於父母親沒有安全感這件事,我想,有機會就再說吧!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