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生疏的伴侶總是帶來極大的影響力:以名著「包法利夫人」為例

作者:蕭景云


包法利夫人(艾瑪)與丈夫夏爾結婚後對平庸的另一半與生活感到失望,渴望羅曼史的艾瑪發展出兩段婚外情 ,以揮霍來成就浪漫,最後因債務纏身以吞砒霜自殺結束她的一生

深愛妻子的夏爾假裝她還活著,開始模仿艾瑪的喜好與揮霍,最後也近乎破產,突然猝死

小說裡有一句話: 「艾瑪已經進了墳墓,但還在敗壞夏爾」道盡了包法利夫人的愛情不在丈夫身上,但在死後仍舊深刻影響、改變著夏爾

多少夫妻沒有心靈交流,但所作所為仍影響著對方的心思?無論是過去共有的歷史情感,還是現在似有若無的牽絆,像是彼此拉扯又纏交的線一般,纏繞著內心的伴侶角色

那一角的神經總是敏感的,輕觸即能搔到痛處

好多心理、諮商的理論在說「個人」有多重要,好似把自己照顧好了、修煉過了,外界怎麼影響都不怕。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有辦法不理會 ,那戀愛與伴侶相處的話題怎麼總是這麼熱門?

感情中有好多時候,是跟自己在對話著:

「他的表情是嫌棄我,看不起我了嗎?」

「今天為什麼沒有跟以前一樣跟我說晚安就去睡了?他越來越忽略我了」

「就不能先打電話說一下嗎?這樣真的很不尊重我」

交往、同居、結婚、有小孩...每個階段都在考驗著「愛情」還在不在,因為有好多新的互動模式、新的角色要塞進兩人世界

環境變了,心境變了,角色變了,關係能不變嗎?

但「自己」是怎麼想的,卻是唯一可以掌控的

夏爾用他獨特的方式追悼妻子,與內心的艾瑪對話著,是他「自己」決定的,也是「關係」推著他作這個決定的

面對妻子的婚外情,丈夫在內心痛罵、悔恨、反省著,是他「自己」覺察的,也是「關係」讓他不得不去面對的

個人與關係,脫不了勾,但個人可以保有「自己對關係的解釋」,即使各過各的,但個人的改變,也牽動著關係的變化

再怎麼生疏的伴侶,還是要面對自己內心中的關係,即使老死不相往來,但生命共同建構的那一段,到死後還是不斷的在挑戰、改變個人

但如果還有愛,何必後悔沒能好好理解與付出?在內心解讀對方的好意,固然困難,甚至覺得對自己委屈,但到頭來受益的會是自己內心的關係

當愛情變成對個人崇高無上的意義時

也許能超越婚外情,超越死亡,也能感受到愛與被愛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