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浩然
讓問題,不再是問題!
(杏語心靈診所 資深治療師顧浩然)
她這些年,一直為了先生的酗酒及孩子的不上課感到困擾,甚至可以說是很痛苦。前陣子,她再度為了今年要參加會考的女兒交了男朋友,差點抓狂。
「她一直在說謊…」。身兼太太及媽媽角色的她,現在幾乎已經放棄了可以說沒有任何功能的先生,只是提供先生三餐,如此而已。
媽媽現在的全部心力,都完全放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被診斷罹患重度憂鬰症,多年以來,一直有拒學問題,而且,從媽媽的角度,還有一直令她在意的問題,就是:說謊。
原諒我用「有趣」兩個字來形容這對母女的互動,但我從她的陳述中,也真的感覺到,長年以來,她們二人就像諜對諜般:女兒這一方,想方設法地不去就醫,但卻又總是騙媽媽她會去看醫生;而媽媽這一方呢?也努力地揭穿女兒說謊的行徑。
現在呢?女兒有男朋友了,做媽媽的她,又開始認定,每次女兒說去找同學,一定就是「又」去找男朋友了。
有一回,媽媽談到,母女倆在醫院接受親子會談,聽著女兒當下跟醫生提到的狀況,她差點就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大罵:「妳又在說謊…」,還好,會談的醫生有經驗,立刻先請媽媽暫時離開會談室,否則可以想見,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景況?
拋開她和先生的關係先不談,關於她和孩子的互動,我不免有些感慨。
她有兩個孩子,生病的是小女兒。她的老大功能就較好,目前還在某國立大學念書,是她較不必太擔心的。
先生會酗酒其實是有癥兆可循的。
早在他們早些年一起在同一個公司上班時,先生每次上班時,臉就總是紅通通的,還帶著酒味。
後來,果不其然,因為這樣的行為,公司最後辭退了先生,自此,先生只能待在家裡,而自視甚高的他,就再也無法屈就任何一份工作。最後,家裡的經濟重擔就全落在她身上。
女兒和爸爸的關係是衝突的,不,應該說,是糾結矛盾的。女兒心裡其實愛著爸爸,但又氣爸爸的酗酒。
在家庭治療的領域裡,有所謂的「代罪羔羊」的概念。
女兒的哥哥,某個意義而言,是「遠離」了家庭的低迷氣氛,然而做妹妹的她,卻是直接面對酗酒的父親,和根本彼此不再有愛的父母親。
於是,她不自覺地讓自己成了那隻羊。她用自己的「症狀」,想要把這個可能就快散了的家,給「凝聚」起來,即使,父親根本沒有太大的功能。
幾年前,我也遇過這樣的孩子。
媽媽帶著不想上學的孩子過來會談,後來,我邀請媽媽把先生請來。那次,夫妻和兩個孩子一起做家庭會談。談著談著,才念國小的哥哥就當著父母的面,數落了父親,原來,父親在外有另個家,「我希望自己的不上學,可以讓爸爸媽媽可以因為我的問題,而在一起…。」孩子的說法,讓父母親當場無言。
回到我說的這位母親。
我跟這位母親有超過廿年的交情,聽著她的痛苦,我做了一個有些誇張的動作:我作勢抓著她的頭(別誤會,我沒有真抓,只是對著空氣比擬),然後搖了搖,意思是,希望她可以「醒醒」。
我要說的是,她一直執著在女兒的說謊,只會讓她和女兒的關係變得更糟(事實上已經很糟了),完全無助於彼此關係的改善。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曾經提過「冰山」的概念。
人的內在心理機制是很複雜的,所有的問題,都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去審視,甚至去評斷。
任何的問題行為或反應,就像裸露在海平面之上的冰山,但事實上,還有很大的體積是在海平面以下看不見的部份。
這看不見的冰山,就是關乎何以會有問題行為或反應的,例如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等不同的層次,而最最底層,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問題行為或反應之所以出現,當事人最為內在的核心:他/她如何看待自我的價值?
朋友的女兒,何嘗不知道媽媽最在意她的說謊?而她當然也知道,她所做的事情是媽媽不喜歡的。
但是,對女兒而言,男朋友是她現在很重要的支持力量,也許大人未必認同,但至少,對女兒而言,會不會這是她目前覺得自己僅有的資源?
或許,男友的支持可以幫助她度過這段時間的痛苦,可以帶給她所需要的快樂。
面對媽媽不喜歡自己現在交男友,長期的母女衝突,會不會讓女兒因此「只能」選擇說謊?她能說實話嗎?說了實話,那媽媽還會同意她和男友交往嗎?
這些種種,反映了女兒內在很複雜的內在心理機制。同樣地,媽媽何嘗不也有自己的內在心理機制呢?
先生都已經失功能了,做為太太,她做不到完全不給先生飯吃,面對女兒的景況,她沒辦法從先生身上得到任何的支持,但至少,她希望能夠讓孩子走在她期待的「正軌」上,她有自己對於「好媽媽」的信念,她有對孩子「不能說謊」的期待,她更渴望孩子能夠肯定她的用心。
然而,很遺憾的是,女兒的作為,會不會只是讓她更覺得自己做媽媽的失敗。她的心裡面,或許也有很多的挫折感。
「妳有想過讓女兒知道妳的擔心嗎…」,我跟媽媽這麼說。
其實兩個人都在乎對方,然而彼此的互動卻是一個追,一個逃:媽媽的追,女兒的逃。
母女倆,始終都沒辦法很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只有責備,只有抱怨,卻看不到對方內心對彼此的在乎。
我想,這位媽媽,我的朋友的景況,在很多的家庭裡並不陌生。
親愛的朋友,我滿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這當然不是我說的,而是薩提爾說的。
每個家庭一定都有些問題,或者說,有些議題。
問題或難處,永遠都會有,這就是人生。
重要的是,我們有否或是否願意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問題」的智慧,來幫助我們「讓問題不再是問題」!
祝福大家!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暫時且陳列於此。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