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尋求誰的認可?

作者:顧浩然


 「尋求重要他人的認可」這件事,常常是工作上,來訪者所談論的議題。

 在討論這個議題前,我先分享自己小學時候的經驗。

 我記得念小學時,學校經常都會推銷一些文具用品,雖然說,價錢未必貴到哪裡去,但對很多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的家庭來說,如果什麼都要買,終究還是一筆負擔,因此,能夠不買還是儘量不要買。

只因我沒有,而自卑

 但對孩子而言,如果一個班大多數人都買,只有自己沒有,那種失落感難免還是不好受,而我,往往就是那個少數沒買的孩子。

 印象中,我總是會為了想跟同學們一樣,就會吵著媽媽買給我,當然,最後還是無法如願。於是去到學校上課,看著同學都有那些文具用品時的心情,都覺得很落寞,也很自卑。

 或許是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期待,長大後,有能力了,我特別喜歡文具用品,常常會一時衝動,買了後來卻幾乎很少再用到的東西,例如一堆的彩色鉛筆…,只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想要卻要不到的渴望。

努力想要跟大家一國

 「尋求認可」這件事,在我小時候,當可以擁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東西時,我會覺得自己跟大家是一國的。

 長大之後,「尋求認可」的方式,可能就會放在學習成績、工作表現上…。尋求認可的對象,也可能從同儕、師長,到我們的父母、職場上的長官,或其他被我們視為的重要他人…。

 不知道我們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小時候,我們興沖沖地拿著考試成績單給爸爸媽媽看,結果爸爸媽媽看了之後,就會說:「為什麼這題會錯?為什麼可以拿滿分地,沒有拿到滿分…?」或者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那個誰誰誰呢?他也是這個分數嗎…?」

「我不夠好」的種籽被默默地種在心裡

 原本開心想要跟父母親分享的心情,頓時被父母可能有意或無意的評價,給打入谷底。

 於是,這類生活經驗就像種籽般,被我們不知不覺地種在心底,成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形塑了「我不夠好」的意念。也讓我們不自覺地一直要與他人比較。

 以致於,在長大的過程中,努力地想要獲得認可這件事,就成了有如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般,一直攪擾著我們的生命。

做不到,不等於我不好

 更甚者,我們沒有能學會用「自我欣賞」與「自我接納」的態度,面對我們曾經做過的努力與付出;反而是帶著身邊重要他人的眼光與觀點,來放在自己身上,以結果論,來論定自己「好」或「不好」,變成了自我否定與自我批判。

 努力讓自己更好,是件好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不斷進步與成長,但,「我們永遠有進步的空間」這件事,並不等於「我不夠好」。

 或許有人是以「自我批判」或「自我指責」來督促自己進步。只是,這樣的方式,最後結果,往往就會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更焦慮,更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到他人的標準,而變得畏縮、更害怕所謂的失敗。變得只能被動式地期待他人告訴自己要怎麼做、做什麼?而失去了自我,包括自己的創意與原有能力的發揮。

連大師都曾努力尋求母親認可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他的書《媽媽和生命的意義》中,提到一個夢境,亞隆在夢境裡對著媽媽喊:「媽媽, 我表現得怎麼樣?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夢醒後,亞隆回憶起和母親之間的衝突關係。亞隆坦承,儘管對母親的憤怒依舊存在,但做兒子的他,仍持續渴望獲得母親的肯定(引述自《歐文.亞隆心理治療文學,p.238,心靈工坊》)。

 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那座山,可能是「父親的山」、「母親的山」。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攀爬心裡的那座山。

每個人都是獨特生命力的展現

 我常半開玩笑的說,要叫一個從沒爬過玉山的人,去攀爬喜馬拉雅山,可能嗎?

 我們有沒有可能容許自己,就按著自己的能耐,給自己訂自己可以達到的目標。

 當然,我們可以為了更進步及成長,而期許自己再加把勁,給自己機會去嘗試,透過更多的練習與學習,提昇自己。但不必然需要因為做不到而否定自己。

 更無需努力地尋求他人的認可,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為自己在群體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忠於自己,找到合適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然後好好地安頓自己,我想,自己的這個生命,就有可能活得更自在,更從容。

 我要再說,即使現在做不到,也沒有關係。就接納自己的此時此刻,能做到哪就到哪。

(本文同步刊登於《顧浩然諮商心理師 聊心.瞭情.療關係》粉絲專頁)


最初上傳時間:2021-07-05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