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浩然
(文長,慢慢看,不用急)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在目前的執業場域工作,今年九月後竟已邁入了第十六年了。
前陣子,與一起在陽明山上值班的好友,在接案空檔時閒聊。聊著聊著,就提到工作時間的安排;這幾天,又與在診所的學妹同事聊到類似的話題。
好友及學妹都很好奇,我怎麼有辦法在一個工作場域工作那麼久?然後,又看我四處跑,感覺上,我都不累似的。
身體累,心裡卻是喜樂
其實,怎麼可能不累?但累的只是身體,睡一覺、放空、發懶一下、讀讀喜歡的書、陪著家裡的毛孩玩丟球,就恢復能量了。
但心,卻一直是很喜樂的。因為,我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而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我的志業。
也因為與好友聊到工作,於是,想趁著這篇分享,談談我在職場上轉換跑道的小小思考。
我十八歲投入軍旅成為軍校生,廿歲肩上掛上一條槓,正式成為軍官。六年期滿後,以上尉官階退伍,再以廿七歲之齡插班進入大學,三十歲才畢業,正式投入所謂的社會大環境。
退伍後還穿插了郵局的正職工作,但因為忙碌到沒有時間準備插班考,又毅然決然地離職,然後邊在五星級飯店打工端盤子、邊至補習班上課。
畢業後順利進入媒體工作,一晃也快十四年,直至過了四十來歲,才轉換至目前的助人工作。
找到符合自己特質的工作
這一路走來,我就在思考,是如何地選擇每一份工作?又如何地決定離開不同的工作場域?
我發現,「做得快不快樂」這件事,是很重要的評估指標。
工作「快不快樂」這件事,除了能力上能否勝任工作屬性之外,也與個人人格特質有關。
以我自己的經驗,無論是軍旅或媒體,或者短暫的郵務及飯店服務生工作,我都看見自己在人際關係相處上,不擅長社交、慢熟的個人議題。
如果,你像我一樣,那麼,如果做得是需要跟很多人、很快建立關係的工作,不知道會不會像我一樣吃力?
而如果覺得吃力,不確定你是否還快樂得起來?
留意心裡想要傳達的「訊號」
其次,就是機緣。這個機緣,有點抽象。
這些年,當很多人知道我的每一個工作領域的屬性差距之大,而覺得好奇時,我都很願意稍微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當我後來投入助人工作的學習領域時,我才有機會回顧每個工作轉換背後,其實有著很多的,所謂的「sign」,你可以稱之為符號,但我會稱它是一種訊號。
這個訊號,也就是心裡的感覺。
在還未投入目前助人工作前的每一個職場,會湧現想要離職的想法,對我而言,都有幾個生、心理的現象。
生理部份,例如,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就很沒勁、很想賴床、很想休個長假。
摯愛親人離世,常常也是改變的開始
心理部份,則是會有壓力,會莫名的煩躁感。或者,一天工作下來,覺得心裡空空的、不踏實;還有,對我很重要的一個訊號是: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的無意義感。
還有一種機緣,我想,應該沒有人想要遇到,因為那是令人感到悲傷的:就是親人離世。
我在四十一歲之齡決定開始為轉換跑道做準備,是因為長我十多歲、摯愛的兄長過世。
人,常常會在經歷人生的大悲後,才會開始去思考:「我自己想要什麼」的大哉問。
投入心理治療領域這十多年時間,我發現,當我們開始去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的時候,往往,也是一個自覺的起步,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起步。
問自己要什麼,是內在力量的展現
因為那是將我們,從過往習慣思考「我要如何滿足別人的期待」,轉而開始重視自己的想要及需要。
而一旦願意思考我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往往也是過往,被自己忽略的內在力量,一個展現的開始。
我目前的服務場域,其中有三所學校的兼任心理師工作,最遠的在北海岸,無論是從台北,或是從居住地,都要開上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回就接近三小時。
好友在聽到我在這個學校接案時,第一個反應常常是:「蛤,好遠哦。」然後,我都笑說,不會啊,我喜歡。
陪伴來訪者在迷霧中前行
因為,陪年輕學子是很有趣的事。我固然常常聽到他們對未來的迷惘,但卻也看到無限的希望。
而我,沒有做什麼,只是聽著他們的迷惘,然後陪著他們,一起在迷霧中慢慢前行。
因為,我深信,他們必然會找到合適他們的方向、在前頭迎接著他們的曙光。
對我而言,無論是陪伴莘莘學子,或者是成人來訪者,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因為看著他們從一開始的徬徨、焦慮不安、情緒低落、甚至憂鬰,或者面對與家人的衝突關係下的挫折、委屈、無助…,然後,陪著他們一起流淚(不怕大家笑,有時候聽著個案的故事,我也會跟著眼眶泛紅、落淚)。
然後,在時間的積累下,見證著他們為自己找到力量與方向、原本與身邊親人的衝突關係有所緩解、重新恢復充滿愛的相處,是很美的事。
見證來訪者的成長
我常會跟來訪者說:「謝謝你/妳願意開放自己,跟我分享你的故事…」。
我常會跟自己說:「我是何等有福,能夠有機會陪伴來訪者走一小段路,見證著他們的成長與改變。」
啊,我似乎有點離題了。
回歸正題吧!
「你的工作讓你快樂嗎?」這個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當然,工作是否能讓自己快樂、有滿足感、有意義、有成就感,真的沒有人可以給你什麼建議。
重要的是,還是回歸自己的「心」。
我們都是有選擇的
所以,你我都可以練習時時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它會透過很多方式告訴我們:「嘿,你好像需要看看我、要注意我哦,我很需要你來關心我。」
我們的心,會給我們很多的「sign」,只要我們留意聆聽,我想,就會慢慢清楚,合適自己工作是什麼了?
當然,如果身邊有家人可以給我們支持,也很重要。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選擇的。即使是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有選擇這件事,很重要。
每個選擇的背後,其實都是有我們的想要。而我們真的很需要去好好思考,我們何以有這個「想要」?
還有,是「我想要…」,還是「我應該要…」。
這真的不同。但,就讓大家去感受這兩者的差異吧!
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
不要害怕改變,薩提爾女士說:「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仍是可能的。」
誠然,改變的過程,難免會帶來些不安與混亂,但感覺到混亂,卻也意味著是成長的契機。
最後,我想再次說明,這篇分享純是個人的體驗,千萬別變成另一種規條,綁住了自己。
因為,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學習與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工作。
最初上傳時間:2022-09-25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底下的細目:【最新百篇文章】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暫時且陳列於此。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