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簡史

作者:陳俊欽


  數萬年以前,人類的身體就已經發展完成,那是一個能夠在冰河時期自保,在漁獵年代自足,在農耕時代養兒育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身體。

  分工合作的勞動與消費,維繫著一個小部落的存在;共同的神話與禁忌,也讓每一位部落成員清楚他的過去與未來,工作與人生意義。

  當歷史時代來臨,帝國的興起,資源開始集中,科技開始發展。神話已經不足以滿足不同種族成員的心靈,巫術時代必須讓位給宗教,由各種宗教來支撐動輒上萬顆心靈的渴求。

  但是誰也沒想到: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科技上的發展,越來越快。民族主義興起,讓集合軍事、外交、教育、思想與宗教的「國家」誕生,而民權主義的興起,讓民主政體擊敗了所有其他政體,資本主義的誕生,確認了供給與需求的模式。人類開始無法駕馭自己所製造出來的東西,反而被自己創造的事物所追趕,壓力越來越大,人性的扭曲,也越來越畸形。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解構了極權國家的可能;但隨後的和平,卻建構出規模更大、更令人恐懼的極權企業與巨型都市。

  空間不再屬於地球,而是屬於人類的某種權力結構(想一想:帝寶倘若建在蘭嶼,他還是帝寶嗎?)而時間,變成一種催促人瘋狂向前奔跑,以免成為下一波被裁員的對象。就連純真的生命,在誕生之際,就已經有無數人提供各種商品,以免他輸在起跑點上──但偏偏沒人知道跑道在哪裡?也沒人知道該向前跑,還是該轉身向後跑?

  在扭曲的空間中,被快速消失的時間追逐,卻又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情境──早已不是這個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定型的人體可以負荷的。就連宗教,也無法再勝任他原有的全面性職責(國教的消失),他只能退居幕後,靜靜撫慰著部分的心靈。人類需要一個更有力量、更科學化、更有效率,卻又能貼近人心,讓人類心靈不至於被物質所撕裂的工具。這就是二十世紀興起的心理治療,以及隨後在一九五二年興起的藥物治療。

  異常的行為在精神病理學家的努力下,逐步被理解為「精神病」與「心理障礙」(也可說「精神官能症」)兩種。兩者外觀可能很相似,長期糾纏不清。但是,最明顯的就是:「精神病」的個案,思維方式已經有很深層的改變,跟「心理障礙」者非常不同,而且比例也少得多。所以,如何發現「精神病」,是一門大末牷A因此目的而興起的學科有:「精神會談學」、「精神症狀學」、「精神病理學」、「精神診斷學」、「精神藥物學」,還有一個相對弱勢的「精神心理治療學」(專門使用在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療。)。這部份,參與的成員包括「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特殊諮商心理師」、「社工師(包括個案管理師)」、「職能治療師」與「護理師」等專業。

  排除掉精神病之後,剩下的是人數眾多的「心理障礙」者。因此興起的知識包括「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治療學」、「心理藥物學」。

  心理治療學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門學科。大約歷經三個階段:「原始心理治療學」、「現代主義心理治療學」、「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學」。「原始心理治療學」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催眠。但是因為技術等級太低,效率更差,熱衷於鑽研更有效率的心理治療學家,對此著墨相當少,所以相對淪為非正式的治療,缺乏培訓與監督的機制,其幼藻b坊間往往被誇張。除非催眠的治療技術有重大突破,能讓治療效率提高,否則很難吸引心理治療學家再次投入。

  「現代主義心理治療學」主要發軔於精神動力學派的精神分析(這是現代主義心理治療的第一次革命,也是第一次),主要是受到神經生理學的影響。但他有著治療時間極長(三到五年),療效不確定(所有潛在問題都發現了,但是病情並沒改善),耗費成本極高(每週三次,最少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行為學派心理治療」的興起,原因是美國參戰後,太多人心理受創,國防部需要更快、更有效率的心理治療技術,來治療傷兵的心理創傷,並維持民眾的心理健康,所以「行為學派心理治療」快速興起(這是現代主義心理治療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但是隨著戰爭遠去,人們痛定思痛,慢慢發展出「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這是現代主義心理治療的第三次革命,也是最後一次),主要受到存在主義影響。)。當然,其中還有「完型心理治療」、「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等為數眾多的心理治療被發展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心理治療革命與第三次之間,精神藥物學在一次意外中,被人們所發現,起先是「抗精神分裂藥」的發現,隨後是「抗憂鬱劑」的發現,再來是「抗躁鬱症藥物」與「抗焦慮劑」的發現。

  精神藥物學曾經與心理治療學有過多次交手,實驗結果顯示:藥物治療見效快,心理治療療效比較持久。

  自從七零年代開始,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崛起,有著強烈的系統主義、相對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特徵。由於學派眾多,難以一一描述。但這部份的心理治療普遍有著治療效率極高(見過心理劇的人,就會知道那種撼人心弦的效果)、治療時間短(通常在數月之中)、技術難度極高、治療方式相對隨性的特徵。

  由於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需要天賦、明師指點、多年學習之後,才能生產一位心理治療師,也就讓這類心理治療變成一種奢侈品,非常難以要求一位走頭無路者支付那高昂的費用,就以台灣為例:筆者可以讓個案很多疾病不再發生,甚至痊癒,但每一次治療,都是一般上班族月薪的不小比重;而且,即便加上診所內十位治療者,每週最多能協助的人數,都非常有限。多數個案看過價目表之後,只好轉向醫院精神科門診,自行承受那品質高下差異的懸殊。

  所以,「心理治療經濟學」也開始被重視。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費用,將一位個案治療到痊癒?這是多數治療者的目標,也是筆者努力的方向(筆者很少有個案進行超過六次治療,多數在一次到三次之中)。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