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取決於自己的期望值

作者:顧浩然


  在前一篇文章的分享裡,我思索了衝動下的言語及行為,可能對造成關係從此破裂不復返的影響,今天,則想來談一點關於幸福感。

 「幸福感」有點抽象,每個人對於什麼是幸福,也有不同的經驗。

 在我們爺爺奶奶的那個物質極度缺乏的年代裡,幸福常常是很簡單。例如,難得一起去看個電影,可以一起散散步,就會覺得很幸福。但現在的世代,物質環境相較那個時候,相對地就更好了。

擁有的愈多,期望值似乎卻愈高

 但不知怎地,比較心也似乎變得更強烈,身邊朋友所展現的生活樣態,常常變成自己的參考標準。

 回顧歷史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當生活環境改善了、人們口袋裡的錢變多了、醫療進步延長了人的生命、科技發展讓生活也變得更豐富…,好像,人們的期待也會不知不覺地變得很多。

 有一天,在閱讀時看到作者引用了孟德斯鳩在275年前所寫的一段話:「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件事,則是永遠無法達成,因為,我們常會高估別人的幸福。」(Morgan Housel,引自《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外求幸福感,常會帶來失望

 我想,現代人想要的幸福感,可能就是來自於我們的外求。

 是人性嗎?我們總會根據身邊人的狀況,來衡量自己有多幸福、或多不幸福?

 對照早年物質缺乏的年代,因為大家都沒有也沒能力擁有太多的東西,所以,似乎就很容易滿足。

 想想,也是。或許是現在的大環境,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很多,不知不覺地,好像,胃口也被養大了。

 或許也因為如此,當面對,比如說,因為工作壓力大、覺得不快樂、志不得伸…,想要轉換跑道,就會擔心下一份工作能不能支持目前所擁有的生活品質,或者,能否負擔已經在負擔的生活開支?會不會因此,我就會覺得自此幸福會離我而去?

廣告,會不會催眠了我們對幸福的感覺?

 廣告,可能也是助長自己覺得不幸福的一個影響因素。

 在廣告文案或影片的催眠下,我們變得擔心自己如果沒有了那樣的東西,自己就覺得不如人;或者廣告也在營造一個怎麼樣才叫做幸福的,假象?

我會不會扯遠了?

 拉回到關係吧。

 在關係裡,特別是我們在意的關係裡,如何讓自己覺得幸福感,也許,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是:不要讓期待值被週邊的環境影響而不斷地上升。

 比如說,聽到或看到朋友的婚姻生活有多好多好、朋友的另一半對待朋友有多好有多好、孩子成績有多好多好…,很容易就會把對自己婚姻生活的期待值不小心地拉高,然後呢,就會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有多不好多不好,愈想,就愈悶,愈悶,就愈感傷,愈感傷,就會愈失落,愈失落,就會愈生氣…,於是對婚婚的失望值,就像螺旋般不斷地盤旋而上,最後的結果,也就可以想見了。

小心,別讓期望值變成螺旋般不斷上升

 但,難就難在,如何不讓期望值不斷地上升?或者說,如何讓不斷上升的期望值用在合適的面向上,但又不讓自己失去了那份幸福感,甚至失去了自信、進而眨抑自我價值?

 這真的是很難的功課,說實在的,我也得承認,自己都還在學習這門功課,也不敢說,會不會有可以畢業的那一天。

 但,至少,我希望可以常常提醒自己,不是不好,而是有成長的空間,不論是在相處關係的溝通上,或者讓自己都有進步的功課上。


最初上傳時間:2024-03-28
最後更改時間:2024-03-28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