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介溝通障礙的處理之道

作者:陳俊欽


    溝通障礙最常發生的地方,首先在雙方專業背景的不同,其次在於雙方對於處理態度與認知不同,再來則是結盟狀態,最後在於雙方的角色與心態不同。

  精神科醫師有其處理案主的方式,其處理方法高度基於醫學背景,與一般的心理工作者大不相同,精神科醫師在思考案主時,與其是在同理案主,還不如說是在分析案主身上的精神症狀,醫師藉由這些經過純化後的精神症狀而建立起精神醫學上的診斷,如此才能夠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

  所謂的精神症狀、精神疾病,都是高度精神醫學背景的,與諮商者的所學可能迥然不同;而諮商者所使用的語言,對於精神科醫師而言,往往也是陌生而難以理解的。所以兩者在溝通的界面上,就會發生障礙,造成各說各話的現象。誤解也就會由此而生。

  例如說:精神科醫師診斷某案主為憂鬱症。他也評估過憂鬱症的診斷來表達他對於案主心理狀況、社會因素的評估;但憂鬱症在諮商者身上而言,最明顯的卻是那難以透視的生理層面。醫師診斷患者為憂鬱症,可能只是為了執行處方所必須的,但案主未必就如同諮商者在精神醫學教科書中所介紹的「關於憂鬱症的種種」。溝通障礙就會由此而生。

  其次是在雙方專業背景的不同,對於處理態度與認知也就不同。醫師所診斷出來的,是一種透過統計後的概括性病名,而非真相本體。所以,當醫師說案主為某某病時,他只意味著案主符合該病的診斷方法,但他並未預設應該治療的方式。而醫師普遍會使用的藥物治療,那只是醫師透過訓練後,長期下來的習慣,並不代表只有藥物可以治療你的案主。但是醫師可能會因為自己對於心理治療缺乏訓練,所以誘發抗拒其他治療方式的心理。

  但呈現出來的,就變成了「該醫師認定他就是某某病,需要吃藥」這樣的概念。這對於案主與諮商員而言,就會感到醫師過度快速斷定案主有病,而且是需要吃藥的那種。當案主與諮商員嘗試質疑時,醫師就會再次感覺到專業受到挑戰,而更加捍衛自己的「主權」。

  第三,整個診斷性會談幾乎可以說是醫師主導的。醫師基於其自身的經驗,重新詮釋案主的生命,這種詮釋結果無論是對是錯,對於案主多半是異己的──從概念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專有名詞,層層屏障阻隔著精神科醫師的詮釋,案主即使能穿透這些名詞森林,也未必能同意醫師的判斷。

  相對的,案主在一般的諮商與心理治療過程,遭遇到的權威性較低,所謂「問題」,往往是案主與治療者在交談中慢慢形成的共識。這類診斷對於案主而言,將具有較高的屬己性。這兩種敘述的觀點差異,就往往形成一種對立──案主與諮商師站在在一起,很不甘願地、又不得不去面對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這種結盟形式,會破壞諮商關係,千萬得注意。

  最後則是角色與心態的問題──精神科醫師往往居於相當後線的位置,處理事務的態度往往很被動與消極,要求的特權與堅持也很多;這會與在第一線拓展視野的諮商者發生衝突。

  溝通是解決障礙的首要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但醫師往往會鎖緊大門,而拒絕溝通。給醫師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你是要幫他的,而不是來跟他搶飯碗的,他就會比較願意溝通。

  其次防衛性態度的轉介技巧。這對於諮商員而言,也同樣能夠提高安全感。你可以在轉介之前,就已經限定好轉介後自己的角色,讓案主清楚轉介本身只是單純為了精神症狀的釐清與治療而已,而你的諮商過程,將要怎麼樣進行下去。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其他相關】底下的細目:性議題 【助人之道】 另類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