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壓力

作者:吳幸芳


   心理及生理為分開運作的兩個實體之看法,相傳源自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概念,在經過幾個世紀的爭論之後,科學將生理及心理過程之關係以生理和心理疾患的劃分作出了明顯的區分,然而,近代的研究開始發現,人類心理或精神功能之狀態對於生理疾病有其重要影響力,小至一般傷風感冒到嚴重的癌症疾病,都可能因心理健康的情況影響生理疾病的形成和發展。

  

   因此,健康心理學或是行為醫學就由此整合身心之概念發展而來,此概念主要內涵為我們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狀態會對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這些心理及生活方式因素可被運用在疾病的預防甚至是治療上,而在現代行為醫學的治療中,也開始運用生理回饋技術及放鬆訓練,協助減輕和壓力相關之生理病痛。

  

   人類心理狀態的重要指標為壓力,壓力意指因環境刺激所引起之反應,會因為刺激類型(例如長期短期,急性慢性)、個人反應類型而造成各種差異。在以往研究心理壓力與生理疾病關聯的過程中,研究者大多著重於引發壓力的重大負面事件,例如離婚,家人過世,失業,搬家等,而研究也發現面臨重大壓力事件的確提高了罹患生理疾病的風險。

  

   但是在近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開始調查非重大壓力事件,也就是每天都可能遇到的麻煩小事在壓力及生理疾病間關聯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出乎意料的顯示,這些每天都在發生而且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例如塞車,排隊等候,家庭爭執等,相較於重大壓力事件可能引起更多的心理壓力,事實上研究也指出,持續性的輕微壓力可更有效用來預測生理健康的衰退,以及憂鬱和焦慮的問題。

  

   目前已知和壓力相關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及高血壓(社會及職業壓力、A型人格特質)、惡性腫瘤、肥胖、以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惡化等;壓力主要會藉由自律神經系統的改變影響其他生理的功能,以使得身體能夠因應環境隨時的變化,但是長期處於警戒狀態會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除此之外由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or PNI)針對不同類型壓力事件的研究亦得知,無論是經歷重大壓力事件(例如離婚)、長期壓力(例如家庭爭執)或是次要壓力事件(例如考試)都可能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的下降。

  

   所以別再讓壓力侵蝕您的健康了。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壓力來源,您可藉由放鬆訓練、冥想及運動改善壓力對自律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影響,而在認知上提高對壓力的認識及發展適當的因應技巧,可以協助您控制生理上對壓力產生的反應強度,避免因為人格特質及不當思考而導致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最後,良好的心理支持資源(例如朋友、家人及親密伴侶)可協助您降低生理壓力反應,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