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有什麼不同?(中篇)

作者:陳俊欽


精神醫學從屬於醫學的一個分支,並非「自然科學」的一部份,跟所有醫學都一樣,都是基於目的性而存在的。就像千年前,Hysteria(歇斯底里)被命名的時候,是基於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發病者為女性、狀似狂亂、無理取鬧、但又不是真的發瘋...etc 這裡面可以明顯看到幾個脈絡: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身處的環境很有可能是一個父權社會,女性意識是高度受到壓抑的,這個詞語以現代語言來描述,可能會是 Acting out 的意思--利用行為宣洩潛意識被壓抑的情緒與衝動。但從觀察者的詮釋方法:Hyster-(子宮性-)歇斯底里被解讀為一種子宮不受控制,在身體內部亂跑而導致的疾病,這種詮釋本身不只完全不具實證基礎,也隱含著男性對女性身體的諷刺性解讀。

好,即便如此,那個年代的這類議題,依舊屬於精神醫學。因為精神醫學如同所有醫學一樣,凡是有健康的問題,就會有對應的醫學存在,至於醫得好醫不好,再所不論。歇斯底里既然屬於精神現象,那就是精神醫學範疇。

千餘年來,各類自然科學逐漸興起,醫學也不斷向興起的各種科學取經。十七世紀後,受啟蒙運動的影響,醫學逐漸一個一個陸陸續續,過度到實證醫學來,十九世紀末,馮特等人開啟心理學的先驅,隨後在佛洛伊德的影響力下,心理學發展越來越波瀾壯大,精神動力到行為療法幾乎主導了精神醫學的走勢(當然,還有另外一支:胰島素痙攣療法、電器痙攣療法、精神外科手術)

但是在1952年開始,Chlopromazine(wintermin)以手術麻醉用藥上市,卻意外發現可以有效減少思覺失調症的幻覺與妄想,原因不明。這發現幾乎撼動了精神醫學界,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有藥物可以在雙盲測驗下減少正向症狀,此後半個世紀,精神藥物學(屬於藥學的一支)呈現爆炸性的發展,除了D2藥物本身的改進到SDA,也在研究D2藥物過程中意外發現抗憂鬱劑,更發現不會直接打開BZ-GABA通道(也就不會像巴比妥鹽會致死)、卻會倍增BZ-GABA通道對GABA敏感度的 BZD,甚至反過來發現:一些中古世紀據稱可以治療精神病患的教會城市的「聖泉」裡面,原來含有較高濃度的鋰鹽。

在這種狀況下,精神醫學自然整個向精神藥物學傾斜,乍看之下,精神科醫師就是只會開藥的醫師,其實那是因為半世紀以來的精神醫學發展都向精神藥物學靠攏。而心理治療這領域,就繼續由心理學界繼續發展,發揚光大,直到今天,開始出現「物種屏障」,類似達爾文所說的,彼此喪失了互相溝通與融合的能力。現在靠的,都是個人興趣兩者兼修的。

而影像學的發展,也同步提供了心理學的一個發展方向。不過,很奇怪的,心理衡鑑就一直不是精神醫學傾倒的對象。跟所有的學問都一樣,實踐科學似乎都會偏重於引用某部份的自然科學。

現代精神醫學是跟著精神藥物學手牽手,一頭走了好幾十年。在往後的日子,到底還要走幾年,我們自然不得而知。畢竟,身處於一個浪潮當中的人,很難知道自己原來就在那個浪潮裡面。

也許,未來的精神科醫師,在閱讀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的典籍,會睜大眼睛,相當震驚的說:「精神醫學跟藥物學有過如此水乳交融的時代?」

天曉得?

(待續)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治療相關】底下的細目:【關於治療】 人格議題 肥胖問題 自殺問題 安眠藥專論 物質濫用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