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浩然
有人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世界,最後也是孤獨一人地離開這世界。不管是孤獨感或者是孤單感,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歷過。
當然,我和你、和他、或她,會感覺到孤獨或孤單的點,未必一樣。
有人說,我們可以學習享受孤獨。
不過,要能享受孤獨,我個人覺得可能需要奠基於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那就是「要知道我是誰!」
我曾經在一次的團體工作中,玩過一項遊戲。
這個遊戲很簡單,兩兩一組,一個人問另個人:「你是誰?」然後對方就要回答「我是xxx…」,問的一方不論答的一方回答什麼內容、不論態度如何,就是始終一致且溫和地不斷問對方「你是誰?」然後再互換。
剛開始,感覺很容易,但愈答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竟愈來愈詞窮,不僅愈來愈詞窮,也開始感到焦躁不安,甚至,會有一絲絲的不悅。
遊戲結束後,彼此討論這過程的學習,這才意識到,我們所回答的內容,很容易都會是些外在看得到的素材,例如名字、身份、興趣、從事的工作…。而當再也沒有可見的素材可以說明「我是誰」之後,也意味著,得開始面對被自己壓抑很深的那個「內在自我」。
要能與孤獨感相處,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人曾經告訴過我,他不喜歡一個人吃飯,因為會特別容易感到孤單,為了排解這樣的感覺,所以每次到了吃飯時間,就會吆喝身邊的朋友一起;也有人說,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刻,總讓自己特別想掉淚,也許是想起了某件傷心的事,也許是思念起某個人…?
我的經驗是,在我可以為自己選擇獨處時,它是一種享受。因為,我可以為自己安排一段時間,看看喜歡的小說、去吃想念很久卻一直沒時間吃的小吃,我也可以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慢行在小巷中…。
可是,當我的獨處非我主觀意願時,那麼,獨處,就可能是種痛苦,好比,年輕時候的失戀。猶記得,那時候失戀所帶來的失落與孤單感,曾經讓自己痛苦到一度萌生結束生命的念頭。
正因為不容易,所以很多人為了安撫湧上心頭的孤獨感,所帶來的不安,可能就會努力地想要做些什麼事情。如果只是一般的,例如找人聚聚、找人吃飯…,倒也不壞,因為這同時可以連繫彼此的關係。
但是,有些人為了排解孤獨感,卻是做出傷害自己,甚至傷害他人的事,造成被傷害的一方一輩子的陰影,那問題就大了。
在我與性侵加害人或毒癮受刑人工作的經驗中,我發現到,心裡湧上的「孤獨感」,常是促發他們去行動或用藥的很重要原因。
例如,性侵加害人會有固定的生活行為模式,「每當到了下午的時間,忙完了事情,覺得自己一個人百般無聊,於是就會騎著車出門,漫無目標地閒晃,尋找走在街上的隻身女子…。」而毒癮犯則是藉由用藥,讓自己亢奮或迷茫,以企求消除啼藥(戒斷症狀)時的痛苦,或者暫時讓自己擺脫「一個人不知道要幹嘛」的狀態。
前些日子,一位有意參選立委補選的太陽花學運領袖自曝,曾經在大學時代,於客運上對女子襲胸,這位年輕人自陳當年:「一個人孤獨時,找了錯誤的出口。」
年輕人的自白,引發社會的譁然,抨擊有之,支持者有之。旋即,網友甚至再度「起底」當事人,指出他早在高中時就有類似行徑。
面對輿論壓力,當事人最後不得不坦承,即使在接受心理諮商之後,不再有類似行徑,但因為自己的懦弱,並沒有完全的公開曾經有的紀錄,並因此宣布退選,以期杜攸攸之口。
前面我所提到的「內在自我」,其實,往往也就是自己很不想承認的、更不想讓人知道或看見的,那個可能很難堪的「內在的另一個我」,所謂的「陰影」,一如這位年輕人所說的,自己的懦弱。
從人性面而言,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想要隱藏那些令人厭惡,而自己更厭惡的特質。
然而,如果我們一直逃避面對自己的陰影,其結果卻可能是會因此為自己戴上了面具,久而久之,就愈來愈不認識自己。
但可別以為,面具下的那個自我不會反撲,事實上,那個反撲的力量,很可能大到我們根本無法駕馭。
就像這位年輕人一樣,反撲的力量,讓他最後只能黯然地退出選戰。
我記得很久以前,經過某一處工地,看見地面上立了一塊牌子:「施工中」。
我不免會想,一個人面對自己生命的陰影,不也是一直在施工中?我們總是不斷地要去面對很多的挑戰與誘惑:金錢的誘惑、權力的誘惑、情慾的誘惑…。
古人有云「慎獨」。
一個人如何在感覺到孤獨時能好好地自處、又如何不讓自己在面對許多誘惑時跌倒,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與自省的。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剛好看到老藝人孫越面對媒體詢問關於「孤單」的想法。
孫越說,孤單是你處在比較狹隘的區塊裡,如果你跳離這個區塊再看看,不覺
得只是我一個人孤單、是很多人孤單時,就不能稱為孤單。再用另個層次看,有時候有些事跟你預期的不一樣,碰到挫折,這時你正好可以藉著孤單好好思考你走的這條路,到底是不是都對?
孫越說,人發生問題,有兩個可能,一是天災人禍,一是人際關係,當你在人際關係遇到一些事,正是學習、重新看自己關係的時候。所以他覺得生活中的每一天,常常有新的東西,就像春天的綠芽出來一樣,可以從這個角度,去面對恐懼、孤單、或其他不熟悉的經驗。
歷經人生起伏,長者的話果然充滿了智慧。而長者的觀點,更是一種認知的改變。
對,改變自己對孤獨原有的認知,將過去視孤獨是「很可憐」、「很糟糕」的負向思考,轉化為「偷得浮生半日閒」、「暫時遠離塵囂紛擾」等等中性,甚至正向的想法,是有助於自己好好地獨處。
從媒體片段且有限的資訊中,略為知道這位年輕人的成長背景與經驗,我想,他的內在生命或許還是有些自卑的。
回到心理諮商或者心理治療的意義。它,可以說,就是一個學習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及療癒自我的一段旅程。
儘管年輕人說,在性騷擾事件之後曾經接受心理諮商,也已經有所改變,但檢視他後來的退選聲明內容,我想,他還是需要讓自己再投入一些時間,好藉著後續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來幫助自己改變及轉化過去生命經驗所帶給他的負面影響,以確保自己「在未來一個人感到孤獨時,真的能夠找到正確的出口。」
最後更改時間:2023-08-20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