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

作者:顧浩然


「溝通,需要先放下自己的『定見』。」

 我大學讀的是新聞系,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超過十五年,新聞產出的兩大工作領域:採訪記者與新聞編輯,我都做過。而這兩個工作性質,都需要與人對話。

 但說來好笑,很多新聞人常會自我調侃,雖然學得是「溝通」,但最不會溝通的人,卻也是新聞圈的人。

 因為大家都自認很懂溝通,各持己見的結果,最後反變成了「『溝』而不『通』」。

 轉換跑道後的這些年,有機會聆聽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在陪伴當事人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說法:「我試著與他/她溝通,但他/她根本聽不進我說的…。」

 每次與當事人討論他們是如何與對方溝通時,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常不自覺地帶著自己的期待與對方對話,一旦最後的結果不如自己所預期時,很容易就感到挫折或受傷。

 接下來,內心又可能繼續衍生出另一種「他/她根本沒想要聽我說…」、「我覺得自己被忽略了,不重要…」之類的自我詮釋。

 上述的論點,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對話,一個是「自己與他人的」、一個是「自己與自己的」。

 關於自己與他人的部份,有個朋友抱怨,他真的很努力想要和伴侶溝通,但每次都鬧得不愉快。

 我問朋友,他是怎麼跟伴侶談的?他說:「我跟她說我的想法,可是她就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我也是在關心她啊,為什麼她就要誤會我的意思…?」

 還有個朋友剛經歷一場失戀,「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努力…,也許,我可以再做些努力,來改變對方…」,朋友這麼地告訴我。

 上述兩段對話,談得就是關於「自己與他人的」,及「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前者,當事人認為自己是「關心對方」,所以,既然「我是關心你的,所以,你就應該接受我的關心,怎可誤會我?」

 後者,當事人先不思考與伴侶之間的差異性,而是先給自己判了刑,認為是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夠努力」。

 當然,上述的對話,真正的細節不僅於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經驗,而且我相信,每個生命經驗都是獨特的。

 過往的生命經驗,往往也在時間的積累與沈澱下,慢慢型塑我們在關係之中,屬於個人所獨有的價值觀與對處理事情、與人互動時的態度。

 這些,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我們的「定見」。

 當然,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也一樣,在與伴侶互動時,必然也會因為自己的「定見」,而造成彼此的不愉快。

 定見,沒有不好,也沒有不對。相反地,也正因為一些定見,而激發了自己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再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例如,我們對自己能力的相信。

 只是,在溝通的對話過程,我們一旦有了定見,很可能就會因此,造成與我們互動的對方,心中形成他們的一個「自我防護網」。一旦防護網形成,那麼,我們對對方有再多的善意,都可能無法被對方所理解,也更遑論被對方接納了。

 我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在人與人的對話過程中,先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涵容與我們不同的觀點。否則,就可能像一杯裝滿了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多餘的水了。

 不論在親子關係上,在職場與同事的關係上,在伴侶關係上,甚至,也在與自己的關係上,「溝通」,可以是意見的交流,可以是感受與心情的分享。

 緣此,吵架,也可以是一種溝通,只要是帶著善意,而不是「我一定要吵贏你/妳」,或「我一定是對的,你/妳聽我的就是…」,那麼藉由這過程,也就有機會更認識彼此,也才能讓彼此更靠近。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其他相關】底下的細目:性議題 【助人之道】 另類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