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嗎?

作者:陳俊欽 賴奕菁


  失智症主要分為退化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與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兩者,至今真正原因不明,但從國內外研究結果與長久臨床經驗已經知道,失智症跟下列事件有相關性(資料來自:台灣失智症協會)--

• 從事特定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相對風險

•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特定運動,可降低相對風險

• 地中海飲食,可降低相對風險

• 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相對風險;孤單會升高相對風險以上

• 中年時期肥胖或過重者(BMI≧25),相對風險上升;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會提高。

•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相對風險上升。

• 抽菸會讓相對風險上升,而戒煙可降低風險。

  這些,都是早就已經被證實,對身體有益或有害(如:從事創造性活動、戒菸、肥胖、三高)的事件。而「安眠藥」一直都跟「失智症」扯不上關係。

  然而,近幾年來,「安眠藥是否會引起失智症?」突然也變成一個相關火熱的議題。因為在短短幾年之間,突然冒出不少研究,結果都顯示:「安眠藥」與「失智症」兩者之間有相關性,而且服用安眠藥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為若干倍。

  但讀者要是仔細看,就會發現兩件事--

•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數都動輒數千上萬人

• 實驗歷時時間都長達數年到十幾二十年之久

  這就很有趣了,我們很難想像:一堆動輒十幾年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怎麼進行?如何趕上這潮流大量發表?

十幾年的研究幾個月內完成?

  所有學過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原則上,研究對象盡可能越分散、越隨機越好,從一般人口中抽出成千上萬名沒有失智症的健康者,將之收錄進來,逐一登記他們的姓名、電話、住址等個人資訊,然後開始每年追蹤,一年又一年,漸漸的,有人開始罹患失智症了,有人還沒,直到十幾年過去,研究終了,然後開始分析。

  倘若如此,這些研究可真是龐大,應該是國家級、甚至跨國性的研究,因為光是要追蹤這上萬人的動向,每年派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敦促對方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十幾年下來,那花費可是非常巨大的。

  那麼,那一堆期刊論文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現在學術界大量生產論文的現象,全世界皆然。就像上述研究,不會有人真的等上十幾年,都是利用健保局資料庫系統,裡頭滿滿都是就醫、診斷與用藥的資料。研究者只需要設定好條件:診斷、用藥、年齡、時間等等,一搜索,幾萬人的資料就跑出來了,這些資料再分析一下,就可以寫成一篇論文,可以投稿了。

量產論文的結果:樣樣都可能,全部不確定

  這種資料庫分析法的研究可以在短期間生產大量論文,以供升等、考核、評鑑之用,研究方法並沒有錯,只是非常不嚴謹而以,有說等於沒說--

  一位健康的人,根本就不會就醫,也就不會被挑選為研究對象;相反的,問題越多的人,不管是哪一科的疾病,就醫的機率都會上升,特別是住院病人:病房再好,也絕對比不上自己家裡好,出現失眠問題,因而需要服用安眠藥,是很正常的。

  試想:如果你被診斷出肺癌,到胸腔外科住院等開刀;或者,如果你因為血癌住到血液腫瘤科,準備進行骨髓移植;又如果你因為紅斑性狼瘡(一種免疫細胞不斷誤殺正常身體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失去控制,住院治療--在這些內外科疾病下,你嚴重焦慮,出現失眠,為了擔心影響檢查或治療結果,使用安眠藥:這應該是很常見的現象吧!

  問題來了,肺癌細胞微轉移到腦部,雖然被後續化療殺死,沒造成腦部轉移,卻可能造成腦細胞死亡,引發日後的失智症;事實上,化療本身就可能傷害到腦部,引發失智症;血癌中的癌化白血球流經大腦可能引起失智症;骨髓移植所需的大量放射線照射也可能引發失智症;紅斑性狼瘡患者體內失去控制的免疫細胞對腦細胞發動攻擊,更可能引發失智症;就算撇開上述所有因素,光是得知罹患重大疾病時的打擊、隨後承受的身心壓力、與住院治療時的痛苦,通通都可能是日後失智症的主因--但是在這一類研究之中,上述問題都不會被看見,唯一會被注意到的,就是這些患者們通通使用過安眠藥!

  試想:從健保資料庫裡頭拿出來的資料,滿滿都是內科、外科、婦產科、骨科等等一大堆飽受身體病痛的患者,他們本身的疾病:從病毒、細菌、其他病原體、外來的毒物、病變的遺傳物質、自己異常的免疫細胞、檢查或治療用的放射線或重金屬、各種治病用的藥物、遽知罹患疾病的壓力……有一長串列不完的因素,全部都可能造成多年以後的失智症,但從資料庫跑出來的資料,他們之間唯一相同之處,就是使用過安眠藥--我們罔顧上述因素,斷然說:「安眠藥就是造成失智症的兇手」嗎?

「放任失眠下去」或「吃安眠藥」哪一個容易增加失智症?

  事實上,會吃安眠藥的人,通常就是為了治療失眠的問題。不會有人跑到醫療院所說:「我沒有失眠,可是我要拿安眠藥。」就算有,醫師也不會開藥給他。當研究者從資料庫分析出:「安眠藥」跟「失智症」有相關性時,也就意味著:「失眠」跟「失智症」有相關性。那麼,就一位失眠者而言,他應該是服用安眠藥,絕對不能放任失眠發生?還是就算已經好幾天完全無法入睡,也絕對不能服用安眠藥?

不要隨紛亂訊息起舞,否則受害的是自己

  由於社會高齡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而失眠的問題原本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惡化,弄清楚「安眠藥」是否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也越來越重要:如果安眠藥真的是兇手,那寧可失眠,也最好不要吃安眠藥;如果冤枉了安眠藥,那就等於在恐嚇失眠患者--它們原本就睡不著了,拿不嚴謹的研究方法做出錯誤的結論,誣指安眠藥會造成失智症,這豈不是讓失眠者更緊張,面對安眠藥更加不知道該不該吃?萬一因為焦慮,吃了還是睡不著,兩頭落空,心中的氣餒與挫敗感是可想而知的。對於失眠患者而言:如果別的方式都已經無法幫助患者入眠,最後的一條救命繩索--安眠藥又被指稱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這可是會引發憂鬱症、甚至自殺危險的。沒有充分證據的訊息,可能是有毒的,毒害的程度,甚至會大於原本想要提醒的價值。

已知安眠藥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

  在2004年間,有一系列性的小規模研究顯示:長時間使用安眠藥,跟視覺空間記憶損害、智商下降;也跟視覺運動協調、資訊處理、語言學習跟專注力的下降有關。但是,在此同時,研究者也明白表示:這些研究的對象均來自勒戒門診的病患,並未排除藥物濫用與精神疾病等問題,無法區分:上述的症狀到底是因為安眠藥引起,還是因為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引起;因此,僅可供參考,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真相尚未大白的今天,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醫師處方之下,直到目前為止,已知的研究與臨床經驗是安全的;相較之下,有些人長年到藥房,透過特殊管道自行購買安眠藥,稍有不適,就吞它個兩三顆,此即所謂的藥物濫用。長期的大量濫用,特別是合併其他物質濫用,像是酒精、強力膠等等,就有較高的風險傷害腦部、造成腦神經的退化。

如有疑慮,可以怎麼做?

總而言之,「安眠藥會讓人癡呆」或「安眠藥會讓人發瘋」,雖非事實,但是都是一種合理的疑慮。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這些耳語,但也無須因為自己有所困惑而感到不好意思。倘若你對於醫生處方藥物有任何問題,儘管問!別不好意思。倘若沒問,擱在心裡,疑神疑鬼的,反而延誤病情。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治療相關】底下的細目:關於治療 人格議題 肥胖問題 自殺問題 【安眠藥專論】 物質濫用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