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定,一向都不是容易的事

作者:顧浩然


 今年一月中,我接獲《失戀花園》網站的邀請,要針對「如何、該不該挽回另一半,或者該不該同意另一半復合期待」的主題,分享我的看法。當下,我沒有太多思考,就稀哩呼嚕地答應了。

寫第一個字,就開始後悔了

 一開始,想說,截稿時間還早,等到農曆年的連假時再開始唄。等到一個月之後的小年夜,準備乖乖地坐在電腦前著手敲鍵盤的那一剎那,我就為自己率爾答應的這個決定感到後悔了。

 因為,我猛然想起,網站不是要我寫文章,而是要我寫一本「書」。這本書,不是過去頂多一、二千字的文章而已,而是,一本至少要二、三萬字的書。

 怪怪,我這一輩子壓根兒也沒想過,有一天我要寫書。而且,這回,我要寫的竟是,提供想要知道如何面對分手伴侶的復合要求,或者如何可以挽回已分手另一半的讀者,關於「我要怎麼做」的SOP。

這著實挑戰了我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以來的信念。

我們的建議,未必幫得了當事人

 在心理治療工作上,治療者基本上,是很少會代替尋求協助的當事人,做任何決定或建議的。

 原因是,治療者為當事人所做的決定,未必是當事人所真正需要的。

想想看,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有朋友找你抱怨,他/她們身邊誰誰誰很討厭,想要跟對方ㄘㄟ,然後我們基於一股熱情或正義感,就鼓勵對方ㄘㄟ,然後,有一天,我們卻又看見當事人與他們的另一半重修舊好,這下,我們無異,就成了豬頭。

不要阻斷當事人探索自我的機會

 事實上,我們不鼓勵為他人做決定,還有個更重要的理由。

因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提醒我們,任何的「決定」本身,都蘊含了幾個層面,包括自由、責任、選擇、懊悔、願望和意志。

 如果,勉強他人接受我們未必成熟的勸告或建議,那麼,就無異於阻斷了當事人,探索他們更深的內在自我的機會。

 我們的確很難否認一件事,做決定本身,的確有可能會引發內在的焦慮。這也就是何以,有些人會很努力地不去為自己做決定?因為,我們不知道做了這些決定後的結果「好」或「不好」?

放手與否,糾結難免

 猶記得當年年紀小,我在感情上,也曾經歷過分手或不分手的痛苦,特別是對我這個擁有既A又B血型的人而言,「要不要留住關係」的決定,一點也不容易,因為,我常會左思右想地難以抉擇。

 我記得面對這些抉擇時,心裡有很多的糾結:我該繼續努力修補跟女朋友的關係嗎?還是就此放手,讓彼此自由…?

 這些種種,我也只能獨自面對,頂多找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糾結,尋求一點情緒上的支持。

情感關係難有二元論

 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段情感關係之所以會結束,雙方都可能有需要面對自我的一些課題,很難有所謂絕對的就是「我對,妳不對」,或者「妳對,我不對」的二元論。

 面對為情感受苦的當事人,我能做的,也只能是陪著他們一起探索內在對一段關係的渴望,探索關係對他們的意義…。

而最後做決定的主權,終究還是要還給當事人。

 農曆年假期間著手撰寫這本書時,我很努力地想要根據過去的工作經驗,試著理出一些關於這個主題的可行作法。

 但過程中,真的太痛苦了。

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

 因為,工件中碰到有類似議題的來訪者,每個人所面對的情境都不一樣,每個人有不同的生命經驗,每個人面對的另一半的特質及生命經驗也有所不同。

 每次的工作,我都必須針對來訪者所面對的情感難題,依照來訪者的狀態,以符合他們的個人化需求進行討論,協助當事人釐清自己心中,面對情感衝突或決定時的所思、所想及所感…。

 於是乎,我必須在雖經來訪者同意,但我依然要努力維護來訪者的隱私原則下,不斷地改編、轉換身份、時間和場景…。我不斷地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反反覆覆地不知道修了多少次的內容,甚至幾度萌生了放棄的念頭,因為,真的是太難了。

既然答應了,那就勉力完成

 畢竟,感情這東西,哪是我們做了什麼努力,就一定可以挽回對方的呢?一個已經鐵了心要結束情感關係的當事人,又怎會因為被分手的那一方做什麼,而再重修舊好呢?

 最後,我不得不承認:「我真的沒辦法有什麼好的作法。」

 然而,也因為撰寫這本書的經驗,讓我想到,診所老陳在他的「放不下,就提著吧」的文章中所提到的:

「累歸累,還是得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放不下,當然要一直提著,不然你還想放下嗎?」

 是啊,既然,我都已經答應了要完成這本書,我也放不下,那就提著吧。

於是,我決定回覆策畫這本書的編輯,我告訴編輯,我真的寫不出網站所期待的內容,然後,我決定用我的思考,來完成這本書。


最初上傳時間:2021-07-05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