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先求有、努力投入後再確認是否合適

作者:顧浩然


 關於我們要「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就先去做,而且要真正地投入時間及心力去做,等到確定真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再去思考及尋覓下一個機會。」

 我會這麼說,純是我個人的經驗。

 我國中時讀得是所謂的升學班,班上同學都被學校及師長們期待能夠考上好的明星高中。

 但是,我的數理英化都不及格,高中聯考很勉強才擠上公立的的第四志願,但是班上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都是前三志願。

 自知不是讀書的料,所以最後放棄了高中,改讀高職,想說,畢業後至少有一技之長,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找個工作糊口飯吃,應該不是太難。

 進了高職,這才知道,原來自己也不是做「黑手」的料,高三畢業前的技術士技能檢定,若不是有學校罩著,恐怕連丙級技術士證照都拿不到。

 後來,考量家庭經濟,選擇去唸軍校,讓國家來養,家裡也可以有國家的米糧可吃。

 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所分享的,唸軍校時,差點因為吃不了苦而退訓,若不是母親及教育班長的鼓勵,我咬牙撐下去,真難想像,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因為被國家綁了六年約,不得不再繼續地撐下去。

 軍旅服務的經驗,讓我根本就放棄了繼續服務至廿年,領終身俸的念頭。

 還完欠國家的債,退了伍,想著自己手上的乙級車床技術士證照,服役期間一天也沒摸過機器,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於是,就想,好吧,先去學校窩著吧,就利用當年加分優待,以專科學歷插班進了某國立大學新聞系。

 但在重新再進大學唸書前,我其實又穿插做過正式的郵差及飯店服務生。

 大學畢業後,很自然地就投入了媒體,這一路走來,就又十多年時間。

 談自己的求學及工作經驗,想要說的是,這些工作,都不是我喜歡的,而是不得不然下的選擇。

 畢竟,我得給自己糊口飯吃。

 我有個在某國立大學服務的心理師好朋友,有一天提到,她想邀請我去學校演講生涯規劃這個主題。聊著聊著,就談到了現在年輕人對未來工作的茫然感。

 其實對工作的茫然,又何止是年輕人呢?我自己,從唸書開始,一直到四十歲之前,都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幹嘛?

 其實,很多人即便工作的不開心,也還是可以繼續下去,反正,就是過日子嘛。

 只不過,有些人可能更想積極地為自己尋找更廣的空間,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發展的可能性;或者想要學習怎麼面對工作的不開心與壓力…,於是,他們就成了我陪伴與一起工作的對象。

 然而,即便我現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助人工作,我也必須承認,在不同服務的場域及服務的對象裡,我依然發現,也不是每一個議題和族群都是我所擅長的。

 可是,上述所說的「我不喜歡什麼?」「我可以做什麼?」也都是要我真正做了,並且投入了夠久的時間之後,才找到屬於我的答案。

 說白一點,就是,要知道「自己合適什麼工作」這件事,真是一點也沒有捷徑可言。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分享他的經驗。他說,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華盛頓州州議會和美國眾議院擔任實習生。儘管他後來並沒有走上政治路,但這份實習工作仍然對他往後的事業有幫助。

 事實上,即使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和我們萝想的工作沒有直接關聯,仍然可以學到工作經驗,還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做什麼才會感到快樂。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人因為從小天資聰穎,家庭給予足夠的空間與資源,而擁有更多的機會摸索,比一般人更早知道自己要幹嘛。但大多數人,終究都還是且戰且走。

 如果,你還在為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那麼,何妨容許自己「先求有,再求好,投入時間、盡力地去做,真覺得力有未逮時,再去尋覓下個職場」。

 如同我前一篇「612五年級上凱道踢正步」所提到的,我相信,即便前面尋找自我合適哪個工作的過程很辛苦,但它們終究都會成為「我們自己這個生命的養份」。

 所有的過去,其實正都形塑了現在的我們,並且為將來繼續打更穩的根基,幫助自己,在邁向將來的路程中,走得更踏實。


最初上傳時間:2021-07-05
最後更改時間:2021-08-02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