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關係衝突的「第三種選擇」

作者:顧浩然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因為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必然型塑出不同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蘊含著的是不同的價值觀、性別氣質、對情緒或問題的處理與因應模式…。

 也正因為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在互動時也會呈現不同的面貌,讓生活因此而更顯豐富與多元。

 然而,不知道為什麼?身處在伴侶關係的當事人,一旦結束原有關係,卻總是會給出「個性不合」四個字,做為一個理由。

對方是「人」,不是「物品」

 就像前陣子,韓國知名藝人宋仲基及宋慧喬,傳出因「個性不合」宣佈結束兩年的婚姻關係,不僅震驚了韓國娛樂圈,也讓許許多多當年曾經欽羨、且視為是「公主與王子」美好結局的夢幻神話,就此破碎。

 有人說,人選擇伴侶,常是為了減輕內在的空虛感和寂寞感。我其實也同意,人生如果能有個伴,有個可以彼此支持、依賴的人,還真是不賴。

 只是,當我們遇見了某個心儀的人時,因為一開始並不了解彼此,所以就會很容易把那個美好的想像投射在對方身上。

 例如,覺得對方很帥、經濟條件很好、很漂亮;或者覺得對方很體貼、很溫柔、懂很多東西…。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不是把對方當成一般的人,而是當成我們需要的某個「物品」,來滿足我們內在的渴望與需要,例如被呵護、被讚賞、被羨慕,被愛…。就像有時候心情不好時,會想拿顆巧克力、挖口冰淇淋來吃,好讓自己的心情安定。

 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物化」。物化,不僅發生在伴侶之間一開始相處時,所謂的熱戀期。

關係裡的「權力爭奪」

 即使是小貝比也會。在剛出生時,因為無法自己進食、無法處理大小便、無法自己穿衣,所以,就得仰賴父母親的照顧,這時候,父母親也會成了那個無所不能的代表。

父母也一樣。也會把自己是好父母的意象投射在小貝比身上。

 戀愛中的當事人,必然都享受著彼此間存在的美好與浪漫感受。但這個美好,總究會漸漸淡了。

 就像,山珍海味固然好吃,但如果每天吃也會吃膩了。

伴侶之間一旦結束了熱戀期,往往也是開始進入了彼此權力爭奪階段。

 怎麼說呢?

 熱戀期的浪漫美好,往往奠基於彼此的討好,一切都是「你/妳開心,我就開心。」因為彼此都沈浸在這樣的開心氣氛中,並沒有辦法好好地看清自己與對方。

 等到相處一陣子了,對伴侶也愈來愈熟悉了,浪漫感消退了,眼睛開始變清晰了,漸漸看清彼此的本質與行為。

 例如,原本伴侶一手開車,另一手握著自己手的耍帥模樣真是酷斃了,但後來,卻開始感受到這個行為很不安全,於是想要改變對方。

 問題是,對方原本讓伴侶視為帥斃了的行為,因為開始被嫌了,心裡恐怕也會不爽,至少也困惑了。於是乎,也想要讓對方改變,想要重拾那個被崇拜的眼光。

彼此為維繫關係的承諾

 就這樣,彼此之間,就漸漸暗自角勁。從一開始的溫和勸告,慢慢地,言語及態度上變得愈來愈激烈直接,最後,兩人都不爽,都想要矯正對方,衝突於是越演越烈。

 伴侶關係裡,能不能持續下去,難就難在這段度過權力的爭奪過程。如果,彼此願意尋求在差異中的整合,願意為維繫接下來的關係做承諾,一起投入關係的經營,那麼,關係自然是可以永續。

 伴侶間的爭執,有時候也是緣於期待的沒被滿足。

 有個朋友,跟女朋友吵架。為了避免吵架無好話,當事人就告訴對方需要冷靜一下。但另一半卻無法接受對方的想要冷靜,就一直追著要答案,於是又陷入了無限迴圈的爭執。

 後來細究,女朋友過去與親人相處的經驗,讓她對於在親密關係裡,對方的離開變得很敏感,因為她當年還是孩子時,想要的被陪伴的需要,並沒有被滿足,反而大人的離開,讓她有被遺棄的受傷感。

 所以,長大後,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對於另一半在爭執後的想要冷靜,就會很快地被解讀為自己又要被拋棄了。

 在關係裡,我們都會有自己的需要,這很正常,也並沒有所謂的「要太多」或「要太少」的問題。

表達需要,也是自我照顧

 人們會談成戀愛,是因為我的需要可以被對方接收,但一旦對方不再能如過往一樣地全然接收到我們的需要,我們就會生氣。

 但我們能不能承認:「這是我的需要?」

承認我有需要,不是問題。表達自己的需要,也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式。

 麻煩的是,我把滿足自己的需要丟給對方,要對方來滿足我的需要。

 問題是,對方怎麼可能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因此,關於期待能不能被滿足這件事,重點在於:「我們能不能討論、協商?」我需要的,對方能夠給出多少? 我們能不能接納,對方也只是一般人,有他的限制,而不是要求對方要滿足我的所有需要。

 協商,是一種合作的過程,是彼此共同創作適合兩個人的相處方式。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在「繼續留在現場,卻會因為吵架讓自己不開心」;或者「離開現場,讓對方誤解自己被遺棄」之外,有否可能告知對方:「我沒有要遺棄妳,我只是需要讓自己沈澱一點時間後,才能再繼續跟妳談…」的第三種選擇?

「對錯」、「好壞」外的選擇

 在親密關係裡,因為兩人真的都不一樣,所以爭執、吵架難免,但它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事後的修復。

 如何在各自的不同與期待下,找到你/妳、我原本堅持想法外的第三種選擇,才是化解爭執的良方。


最初上傳時間:2021-07-05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