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養小孩

作者:顧浩然


 好友前陣子拿了一本由先生工作的基金會所出版,關於從信仰來看失智症的書給我。與超過二十年情誼的老友相聚,每次碰面,自是有很多的對話,談著談著,就談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就是覺得現在的父母都太過於保護孩子。

少子化,對孩子是幸,可能也是不幸

 由於大環境使然,很多的家庭多半都只是生一個小孩,甚至選擇不生。孩子少,往好處說,父母可以給予的關注與資源當然就會更多。

所以,常會聽到父母親都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孩子安排如音樂、才藝…等很多的課程。父母總會說,孩子喜歡、就是讓孩子去玩,看他們能不能從玩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去進一步發展。

 但相對地,孩子學了一大堆,卻也可能是個壓力,因為,父母可能會期待孩子要有一定的成績表現。

 好友說,當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大人並沒有,也沒太多能力像很多父母一樣,幫孩子安排更多的課程。但是,每逢週六、日,她倒是都會帶孩子去書店逛,打發時間。

飯桌上的親子時間

 因為書店環境相對安全,所以好友會讓孩子自由地去看喜歡看的書,而自己,也樂得享受難得的安靜與悠閒。每個月,好友也會讓孩子買一本書。親子間,都有自己的空間,各自讀自己喜歡的書。

 但跟孩子一起逛書店,還不是親子間最主要的互動所在。夫妻倆與孩子最多的相處,其實是在飯桌上。

 好友說,他們在家裡吃一頓飯,有時候往往可以花上三個小時。聽到三個小時,當下我有點訝異,很難想像,一家子吃飯可以花上那麼長時間。

 原來,在飯桌上,就是親子間的分享時間。大人和孩子會聊聊一天下來的生活,小時候是學校,長大了就是工作、人際關係、感情,還有,對時事的看法…。

 反正,你能想到的,都可能是飯桌上的談話內容。

透過對話與好奇提問,提昇孩子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我對好友的二個孩子,還算認識。我印象中,兩個孩子一直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有自己的獨特性。我更欣賞的是,每次跟他們接觸的時候,都可以聽到他們對於許多事情的觀點,並且能夠與大人自在的侃侃而談,絲毫不怕生。

 原來,好友兩夫妻與孩子的互動及討論,都是雙向式的。例如,當孩子提出一個事件的時候,大人會問「你怎麼想?」當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時,大人也會問「你何以這麼想?」

 「那孩子還小的時候呢?」我很好奇地問。「一樣,」好友說。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孩子小,能有什麼想法?我和好友都不認為「孩子小,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是對的。

孩子遇到問題,大人不要急著解決或給建議

 孩子或許小,但一定也會有他們自己在那個年齡層的生活中,所經驗的想法,也會有經驗生活的過程中,所湧現的一些心情。

 但很多的大人總是容易會在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就急著給出方法或建議、要孩子按著大人的做法去做,甚至就直接幫孩子去完成或解決問題。

 漸漸地,孩子也會因此不再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變得依賴大人的安排,反正,也樂得省事,不必為自己負責任,不必承擔壓力,天大的問題,就讓大人去煩心。

 好友兩夫妻,提供的就是讓孩子自由地表述,然後與之討論。

 很多的刺激,往往也就是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有了更多在觀點上的開展,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討論,也刺激了孩子學習表達,增加口條的能力,增加自己因應問題的能力。

好的表達能力,可以提昇競爭優勢

 「有好的表達能力」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在社會極其競爭的大環境壓力下,這是很重要的優勢。

 好友提到,最近和孩子討論到工作的發展問題,孩子說,很好奇我目前的工作。而好友也覺得,孩子的確有很不錯的傾聽能力。

後來,孩子自己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成為心理師的過程,從唸書、兼職及全職實習、寫論文,到通過國家考試,原來需要可能長達六、七年的時間,相當於唸醫學院還不打緊,唸書期間也無法工作,沒有收入,而即使成為心理師,待遇好像也很普通,「算了算,然後孩子就打退堂鼓了,」好友笑著說。

 但雖然打消原本的念頭,但孩子依然有另外的想法,因為自己也在餐廳工作,也喜歡廚藝,因此就想到去國外唸廚藝藍帶課程。於是,與爸媽在飯桌上,又有很多的討論。

富,指得是陪伴時間與相處品質

 好友對於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絲毫不懷疑,因為,從小他們就在面對,例如孩子曾經隻身去國外打工、參與過公益組織在海外的服務工作…。因此,他們的討論,較多是在,孩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支持自己尋求夢想。

 與好友拉拉雜雜地聊了一個下午,最後談到關於什麼是「『富』養小孩」的「富」,我們有共同的一個看法。

 這個富,其實不是我們花了多少金錢來培養小孩的才藝、課業學習的能力,這個富,最大的意義其實就是「時間」。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對好友夫妻能夠給孩子的,是「陪伴」。而且,是許多時間的陪伴。

不要錯失陪伴孩子的成長時間

 而且這個陪伴,不是只是多少時間的量的陪伴,然後大人和小孩在餐桌上還是各自看著自己的手機,或者是,孩子在寫功課,大人在一旁滑手機、忙自己的事。而是專一、專心地陪伴著孩子,透過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情感、心情、如何面對問題…;也是讓彼此了解各自不同的觀點、界限、促進情感的相互連結。

 工作上,常常有機會與家長一起面對孩子的問題。有時候,我不免想,想要了解孩子,真的絕對是需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花很多的時間陪伴他們的成長,而不是只交給才藝、課業的補習班老師就好。

 否則,等到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同儕、有3C,有自己的社群媒體,根本也不需要大人的陪伴。

孩子的變是正常,只是大人可能忽略了孩子的變

 然後呢?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怎麼變了?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的變,因為變是正常,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孩子如何地改變?我們又如何可能忽略了孩子其實在改變,以致於,當發現孩子已經改變的時候,我們因為先前沒有能有太多時間的陪伴,以致於錯過了孩子的心智、情感發展的歷程,而讓我們心慌,並因此變得無所適從。

創造親子正向情感連結v.s提昇孩子競爭力間的平衡

 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分享到我的粉專《顧浩然諮商心理師 聊心.瞭情.療關係》後,好友補充提到,父母求好心切無可厚非,但往往是著重補習等技能性的補強,而忘了陪伴孩子的是情感的累積。

 如何在有限的親子相處時間下,在親子情感連結與技能補習之間,找到平衡,也是值得思考。

 或許,這也正可以是父母親與孩子間可以有更多坦誠交流、討論與思辨的空間與機會。


最初上傳時間:2022-03-13
最後更改時間:2023-08-20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