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穩定的關係

作者:顧浩然


 這個標題,似乎有說等於沒說。誰不知道這個道理?

 但遺憾的是,家會讓孩子不再感到安全,往往就是來自於大人間在彼此的爭執與衝突時,所傳遞出讓孩子感受到的不安氣氛。

 例如,父母親吵架時,動輒就把帶著決裂的口吻、語氣或字眼說出口,好比「我們分手、離婚好了」、「你為什麼不去死」…之類非常負向的言語。

留意負向語言帶給孩子的衝擊

 或者,每每大人衝突到最高點時,就會要孩子選邊站:「如果爸爸跟媽媽離婚了,你要跟爸爸還是媽媽?」又或者是,父母會跟孩子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跟就你爸爸(媽媽)離婚了,不會忍到現在…」。

 也有父母親,無法接受孩子的表現、對孩子失望,氣到對孩子說:「我真後悔生下你…」。

 又或者大人彼此冷戰,但面對孩子的困惑與不安時,卻又告訴孩子說「沒事」。孩子怎麼可能會相信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真的沒事?但孩子卻始終得不到真正的答案,讓他們不知道大人究竟怎麼了?

不安的氛圍,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大人不要認為,這些只是彼此吵架、或一時之間難以克制情緒下的氣話,或者只是彼此的冷戰。對孩子而言,特別是小小孩,這些字眼,及爭吵、冷戰時所創造出的氛圍,往往都會日漸在孩子的內心種下不安的因子。

 孩子很可能會自行腦補:「爸爸媽媽要分開了,他們不要我了…」、「都是因為我,讓爸爸媽媽生活得很痛苦…」、「這個家會不會就這樣沒了…」。

 一旦孩子感受到家庭關係氣氛是上述的景況,就很難相信這個家庭是夠安全的,是可以一直讓他感受到被愛的氛圍的。

孩子面對不安氛圍,會有的可能反應

 而孩子如果感受到這個家隨時可能崩解,一個結果,可能就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大人眼中「乖」、「順從」、不要有自己的聲音的孩子,不要讓自己成為父母親的麻煩,於是,愈來愈變成了一個小大人,甚至,成了父母親的情緒垃圾桶,卻把自己的情緒給隱藏、埋起來。

 另一個狀況,可能就會把孩子推出家庭,尋求家以外,身邊同儕的溫暖與支持,來滿足被愛、被認可的渴望,進而開始與父母親及這個家愈來愈疏離。

 父母親不是聖人,難免在彼此的相處中,會有意見不合、衝突、冷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小心讓孩子看到、聽到或感受到不安,重要的是,先去關心他們的心情,有沒有感到害怕?會不會難過、想哭?

先去安撫孩子,因為大人是很重要的支持

 如果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心情,那很棒,記得先去安撫,讓孩子可以從大人的安撫中,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及被愛的。

 如果孩子無法很順地表達自己的心情,也沒關係,就只要陪著他們,可能一起玩、聊聊天…,讓孩子因著被陪伴,原本不安的心可以有些紓緩。

 同時,必要時,也可以跟孩子道歉。讓孩子可以從大人的道歉中,學習到,大人也會犯錯,但願意面對錯誤,而不是逃避錯誤。

 這是對孩子很重要的身教。

要適時地為衝突喊暫停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人彼此之間,要避免在強烈的負向情緒下,再繼續爭執,因為,生氣下很難有好話,而且這很容易引發更大的衝突。

 所以,要適時地喊停。彼此之間要建立一個默契,就是一個共同都可以理解的訊號。

 有一天,我和一對伴侶工作。

 伴侶的一方面對另一半的指責時,會覺得對方就像媽媽在教訓孩子,但指責的一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變成了「媽」。

建立「暫停」衝突訊號的默契

 後來,彼此有了討論,達成一個共識,如果女生又再繼續地數落男方,男方可以跟對方說出一聲「媽」,然後,雙方都笑了。

 這就是所謂的默契,讓彼此在衝突日漸升高的時候,由一方喊出暫停的訊號,好讓彼此的衝突不再繼續下去,避免變得愈演愈烈。

 事後,在彼此的情緒都稍微平復後,試著說說剛剛的過程,彼此的想法及感受,然後,再看看能否有合適彼此的處理及面對方式。

 但這個溝通的過程,不要期待可以很快就做得到,因此也請給自己及彼此一些容許,去學習、調整。

不要動輒把離婚、分手掛嘴邊

 而我也想提醒家有年紀尚小的孩子的父母親,大人間難免因為一些想法、價值觀、處理事情的方法有所不同,或者因為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而有所衝突與爭執。

 但請務必記得,千萬不要動輒就把「分手」、「離婚」、「x不要x」的類似話語掛在嘴邊上。

 因為,對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未必能夠分辨得清楚爸爸媽媽說得是真的還是假的?特別是,如果大人在爭吵之後,又沒有適時地去照顧到孩子,面對家庭氣氛緊繃的不安情緒,更容易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種下不安的種籽。

 一旦時日久了,就可能影響到他們人格特質的健康發展。

 親密關係的相處,一直都是每個人很重要的一門課程。

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沒有人真的可以說,彼此之間都沒有問題。但就像家族治療師大師薩提爾女士所說的:「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是的,不用害怕有問題。做父母親的,也不用擔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帶給孩子一些傷害。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就像一株大樹,樹幹上總是有著許多的傷口。

不要害怕受傷,但要療傷

 重要的,不是害怕受傷,而是,如何療傷?

 療大人之間彼此相處帶來的傷,療孩子因為大人衝突關係致所承受的傷。

 只要這個家的成員,彼此給出去的愛夠,而這個愛也被彼此接收到,負面的傷,也會因為這個愛,而獲得修復。


最初上傳時間:2022-05-20
最後更改時間:2023-08-20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