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佳慧
國語日報【親職教練心視界】
文/林佳慧(諮商心理師、Bowen理論親職教練)(2022/4/20)
柏宇的爸媽前天為了些家務事吵架,這兩天,兩人沒有交談。柏宇雖然沒捲入爸媽的衝突,但他們之間的冷戰讓他提高警覺;他想勸爸媽和好,不過,過去的經驗告訴他:還是和爸媽保持距離比較安全,因為他害怕沾染上爸媽的火藥味,捲入情緒風暴。
柏宇的媽媽氣還沒消,不想理柏宇的爸爸。兩人吵架當時,柏宇也在場,媽媽想安撫柏宇,也想打探柏宇的爸爸有沒有在孩子面前亂說些什麼,於是在柏宇做完功課後,走進柏宇房間想和他談談。
柏宇的媽媽問:「兒子,爸爸媽媽吵架以後,你好像話變少了。是不是你爸跟你說了什麼?」
柏宇:「沒有哇!」
柏宇媽媽又問:「如果沒有,你對媽媽怎麼變得這麼冷淡?是不是你爸要你不能說?」
柏宇:「就說沒有,你不相信就算了!」
●揣測引發更多情緒
在衝突與有壓力的狀態下,保持理性溝通是困難的,最好先暫時停止爭執,給發生衝突的人時間和空間,將注意力先擺回自己身上,自我照顧,調節情緒,才能夠以穩定的狀態好好溝通。
然而,衝突雖然暫停,很多人的思緒仍然停不下來,持續被衝突引發的情緒影響,忍不住揣測其中的是非對錯,回想過去不好的經驗,猜想之後的局面,腦袋想個不停,情緒也降不了溫。
情緒化的思考,容易擴大增強焦慮,並讓原本擔憂的想法變得更加真實。情感上越靠近的人,也就是關係越親密的人,越容易直接感受到情緒共振。像柏宇,即使和爸媽的衝突沒有關係,也儘量與衝突保持距離,仍不免因家裡的情緒流動而接收到壓力,產生壓力反應。
●讓孩子感受到關心
柏宇的媽媽想關心柏宇,只是在情緒反應中,忽略該關注的是「孩子」,而不是事件或者誰對誰錯。當焦點錯置,關心就變了樣:問的問題集中在事件或對方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急於向孩子說明,希望他理解自己。這容易讓孩子感覺他是打探另一方情報的工具,被爸媽的情緒牽著走,也會認為爸媽在意的是爭吵的事,不是他。
不論是否被捲入衝突,孩子都會感受到壓力:有些孩子會表現出焦慮,有些可能表現得麻木或習以為常。為人父母者如果關心孩子,要把焦點放對「人」,在一對一的關係中去了解孩子,關心他的感受和情緒,聽聽他經驗衝突爭執後怎麼想,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孩子沒被當成工具人,沒被迫接收爸媽的情緒壓力,而是被關心,能傾訴,親子間的溝通之門才會敞開。
●貼心建議
關心孩子時,聚焦於孩子這個人,傾聽他的感受和想法,不急於解釋或說明。當孩子願意談,不可否定他的想法和感受,而要謝謝他願意說出來。
+你可以這樣問:「柏宇,前兩天爸媽吵架,我很關心你,你願意和我談談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請回答他:「沒關係。你想談的時候告訴我,我等你。」
+如果他願意,可以接著問:「那天看爸媽吵架,你是怎麼想的?心情怎麼樣?爸爸媽媽的衝突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原文連結:https://www.mdnkids.com/search_content.asp?sn=6893......
(以上案例事件及姓名皆經過改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FB:林佳慧諮商心理師-Bowen理論生活教練
https://www.facebook.com/twbowen.coach?locale=zh_TW
IG:twbowen.coach
最初上傳時間:2022-09-07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底下的細目:【最新百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