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親子衝突,從理解自己開始

作者:陸思如


面對親子衝突,常常是父母很努力與急切地想要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出自於對孩子問題的用心與關心,卻在面對孩子沈默或是直接的反擊不接受,而又會引發更大的爭執與爭吵,由原本的行為不佳衍伸態度不佳,而引發父母更大的焦慮與憤怒,需要用更強制的方式去管教孩子,當然效果也會變得更不好,而面對孩子高張失控的情緒,更多的時候是需要父母先能回到自己身上,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去看到孩子失控情緒行為下需要的引導與陪伴。

❤️親子衝突中,父母很容易失控的部分

父母在面對孩子失控的情緒與行為時,為何不容易穩定下來呢?也許能從了解大腦在面對壓力來臨時,會引發我們面對壓力的「自動反應」的機制來認識,當受到威脅的情境時,大腦會自動啟發身體的各種機制來因應壓力.當受到威脅時的緊急狀況,強烈的反擊(攻擊),更快速的逃跑(逃避)或是躲起來與裝死(僵立),這三種本能身心機制出現的快速反應,是大腦在幫忙可以存活下來.

父母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戰逃反應有時候也仍然會有一些幫助,但是需要有意識的覺察使用與拿捏,例如當孩子因為情緒失控容易發脾氣攻擊旁人時,你可能會需要用力環抱他,透過你的環抱施加一些身體的力量讓他知道這樣做對他人的影響,被他打的人也其實是不舒服的,等待他比較穩定之後,再進一步告訴他表達情緒的其他方式,但這對許多父母會是一個挑戰,因為必須在面對孩子的攻擊之下,仍能保持覺察,才能看清楚孩子的狀態,知道此刻孩子可以理解到多少,進而去掌握或調節戰和退的分寸.

❤️面對龐大壓力容易造成衝動教養的互動

現在的父母擔負了工作壓力、親職壓力、社會期待等等,不定時的大環境變化(例如疫情),多重生活壓力扛在肩上持續負載著,當面臨「孩子出現教養問題」時,在心理上更會感到是一種威脅,當父母覺得這個壓力源是大威脅時,被威脅的感覺轉變為憤怒和敵意,看到危險訊號就會一觸即發,全身瞬間會啟動特定的慣性反應,這個慣性反應是自動、迅速地進入警戒反應,也是一種為了保護、維持和拿回掌控狀態的防衛或攻擊行動,會使父母容易出現快速、直接、強硬的衝動教養行為.這些衝動行為通常是不知不覺,把原來單純的問題處理得更複雜,淪為親子之間的爭吵與混亂.

下面的情況你也可能曾經遇到過嗎?

⇒教孩子數學,孩子總是學不會,你可能會說:「講那麼多次了,你是沒有用心也沒有用腦嗎?」

⇒孩子走路跌跤,你可能會說:「跟你說不要邊走邊玩,你沒長眼睛是不是?」

⇒孩子不小心摔破碗盤,你可能會說:「你到底在搞什麼東西,一個碗都拿不好,還可以做好什麼?」

衝動的教養行為,大多是:大量的批評、責備、嘮叨、過度保護、我不理你的「拒絕行為」,這些教養行為主要目的是化解父母自己的威脅與焦慮感,通常是帶著不好、不對、不可以等等評價,且在當下帶有強烈的想改變孩子的念頭。

這種強烈想要改變孩子而出現的口語與非口語行為,常常帶著「吞噬」意味,父母的「我想、我要、我認為、我決定」強烈的要孩子去除掉他的「我」而去遵從父母,一個強烈感覺到自己的「我」是會被吞掉的孩子,當然也會啟動強烈的威脅和危險感,身心發出大量危險的訊號,也會啟動他的「自我保護和防衛」身心反應,孩子瞬間也全力防衛、攻擊,或是用各種方式欺騙、敷衍,以便逃開好似野獸的父母,這也更增加父母在教養中的難度和壓力。

❤️面對自己的憤怒情緒,站下暫停鍵,與自己的身心同在

長期關注腦神經與精神疾病議題的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註1註1),從她自身中風的經驗中努力復健,在對自己進行深度觀察和研究了解到:「憤怒情緒只要一觸動,腦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就會洶湧通過全身,但只要九十秒就會從血液中消失。」如果過了九十秒還會感受到怒氣,很有可能是我自己選擇讓這個過程繼續停留在我的身體中,透過對情緒與身體的關聯,再次面對盛怒的情況,可以幫忙自己去思考。

(1)在這九十秒裡,大腦和身體就是處在緊急的狀態很容易衝動,可以幫忙自己的就是有意識地讓自己停一下,好好在當下觀察與體會身心正在發生些什麼,而不會那麼容易的被本能反應帶著跑。

(2)對情緒高漲隨之而來的身體不適感,不需要壓抑或是過度強化而被這些感受糾纏著,但帶著善意與這些不適感同在,關注它。九十秒後這些留到身體中,會讓身體有反應的化學物質,就會消融在身體裡,只要你不拼命抓著高漲的情緒。

能幫助自己的衝動踩剎車,停一下,不隨著處在緊急狀態下的大腦和身體任意行動,進而關懷自己,與自己同在,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這個當下,找一個能幫助自己回到此時此刻、感覺當下的注意點,幫忙自己在過程中找回自己的理智點。

❤️安頓失控的自己,溫柔地與自己同在

試試看,在你煩躁得快要失控時,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和內在變化。你可以感受一下心跳是否越來越快,是否像在敲擊胸口呢?你可以感受一下呼吸,是否越來越快且越來越短促呢?感受一下你的手臂以及脖子、背部的肌肉,是否變得越來越緊呢?並同時感受你的念頭,它們是擔心或會是恐懼的想法盤據在你的腦中?而你的情緒是否也是越來越高漲的呢?

覺察的瞬間,請練習慢慢的、安靜的、好好的跟自己說:「我知道我的身心壓力反應已經啟動了,我現在可以也需要休息一下,離開一下這裡,暫時在一個讓我能安靜的地方待一下,或者我也可以出去走一走,讓我冷靜一下。」

「暫停一下」很重要,我們無法阻止煩躁,也無法強迫它走開,但我們可以有選擇去關注它但不餵養它,因此當孩子哭鬧不休,你感到快失控時,請停下來,與自己呼吸一會。覺察自己的呼吸,等待呼吸變緩,再一次慢慢接觸自己的煩躁,就好像在塞車當中發現自己越來越焦躁,此刻,注意這個焦躁的感覺,身體各部份的感受,看著這個焦躁的感覺如何出現、停留、變化,它終究會慢慢的離開。透過這個練習,你也更明白,煩躁不等於我,就是一個會出現的情緒,不需要過於融入煩躁而失控。

當父母能如此安頓失控,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到「不管情緒多強烈、多不舒服,這個情緒不等於我,我可以知道這是我的一部分,而這樣的情緒也會過去。」面對自己的失控時刻,的確很考驗自己,但也邀請你可以將每個失控的時刻,都也是能與自己情緒相處、好好照顧自己的時機。

祝福親愛的你。

註1: Jill Bolte Taylor (2006)。《奇蹟》。台北:天下文化。

本文同步刊登於臉書粉專「陸思如諮商心理師-在關係中與自己溫柔相遇」


最初上傳時間:2023-04-16
最後更改時間:2023-08-21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