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的,到底是患者?還是醫生?

作者:陳俊欽


  曾經,有一位有名的精神科權威,他飽學諸典,能力過人,無論在看診或治療上,都有獨到的見解,因此他的門診始終門庭若市,而且,他的患者群中,最多的就是人格違常──這是普通醫師望之生畏的疾病,因為人格違常意味著患者的個性有所偏差,患者可能很容易激動、憤怒,可能很難相處、冷酷無情、甚至可能自殺、上吊。普通醫師看到人格違常患者就頭大,但這位權威圍繞在人格違常患者群中,卻輕鬆自若。

  大家很自然的,都會覺得這位權威很厲害,也因此,他的名聲就越傳越遠了。直到有一天,一個年輕的醫師拿了三本病歷,來向他請教──

  第一位患者是個愛現的人,最喜歡周遊於各地,到處發表演講,也沒什麼人理他,但是這位患者還是自故自地,講著他的大道理。他講來講去,都是一些批評的話,諸如批評政府多不好多不好,應該推翻掉等。他還有嚴重的被害妄想,他深信自己很重要,所以特務組織不斷想派人來謀害他,阻止他繼續演講下去。更要命的,甚至有一堆青少年,真的相信他的說法,聚集起來,在各地鬧事,死傷了不少人。這位患者差點就被抓起來,送到精神病院去,但他又很狡猾,每次都能逃脫。

  「沒錯。這是很嚴重的妄想型人格違常。」權威下診斷了。「患者顯然聰明過人,但具有強烈的被害妄想,深信別人對他不利。這需要治療。」

  第二位患者的故事更加誇張。這位仁兄,他始終堅信有一大筆財富埋在印度,而且只有他知道怎麼拿到這筆錢。他曾經循著一般觀光客的入境方式,去找尋這份寶藏,但立刻跟人發生衝突,還打死了人。後來,他的病態越來越嚴重,他相信印度跟西班牙是相通的,他決定從西班牙偷渡過去,更要命的──是他認為印度在西班牙西邊!最後,他花光了全部的錢,計畫僱請一堆人一起出發。

  「這是個很嚴重的個案。」權威點點頭。「這似乎是精神病型人格違常,患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裡面。可能已經瀕臨思覺失調症的邊緣。但是,以他如此自信的態度,又有點伴隨自戀型人格違常。」

  第三位患者的故事則最血腥。這位患者,他從小就沒了爸媽,他也不去上學,就在附近整天遊玩,後來十七歲的時候,在家附近殺了人,就離鄉背井,跑出來混,正好被一個大幫派所吸收,於是就加入了這個幫派的行列,還跟另外兩個人結拜,決定要一同闖蕩江湖。此後幾年間,他到處血拼、械鬥,與人鉤心鬥角,互相結盟,他的手腳很好,殺人無算,成為這幫派的重要殺手。但是後來,在一次不小心中,給另外一個幫派的人混進來,趁他在睡覺時,一刀砍死了他。結束他血腥的一生。

  「毫無疑問的,這是個反社會人格違常的個案。」權威診斷了。「這類反社會人格違常,往往極度冷血,殺人如麻,又狡猾多詐。我建議,這類反社會人格患者,應該終身監禁。」

  三個病歷都診斷過後,權威反問年輕醫師:「這三個病人呢?要不要請過來,我會談給你看?光聽故事是不夠的。」

  年輕醫師面露難色。「他們都死了。」

  「死了?」權威醫師訝異的問。

  一絲狡獪的情緒閃過年輕醫師的臉。「老實說,第一個患者,就是國父──孫中山,我的病歷是改編於國父傳的;第二個患者是哥倫布,他就是為了找尋香料與黃金才發現新大陸的;第三個患者呢?則是三國演義裡面的關公。」

  真相總算大白──因為這位權威把所有不符合他價值觀的,通通診斷為人格違常,他所不習慣的現象,通通診斷成為精神疾病。所以,無怪乎,權威可以成為權威,因為被他看過的,通通有病──除了他自己。

  當我們仔細想一想,倘若關公在那樣的亂世之中,不到處殺人,他可能早就被殺了;沒有哥倫布這種幾近瘋狂的冒險行動,就不會有大航海時代,不會發現美洲,更談不上以後的進步;而國父孫中山呢?沒有他到處宣傳革命思想,就不會結束滿清末年的困局。

  一個人與其他一大群人相處不好,就一定是那個人的人格有問題嗎?讀過社會心理學的人,就會知道:團體的行為,往往比個人的行為更容易發生錯誤;

  這就是人格違常診斷上的一個大障礙。我們真的很難說:到底有病的是病人?還是他家人?甚至是醫生!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