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盡頭的一條路】-談家庭照顧者的難處

作者:張逸華


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結構也因而起了變化,使擔任照顧者角色的人產生逐年增加的現象;但事實上,當家人、長輩都還健康、生活能力佳的時候,一般人壓根不會想到自己成為照顧者的樣子。

根據111年國發會長照需求推估與衛生福利部長照統計資料,台灣約有83萬名失能、失智與身心障礙者,其中使用長照2.0照顧服務(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約39%、聘僱外籍看護工約25%、住宿式機構約11%、獨居或由家人擔任主要照顧者約25%。

特別對於家人因為意外、疾病的快速惡化等造成失智、失能的家庭中,鮮少是已經預備好才擔負起這個角色。許多狀況都在措手不及中像是滾雪球一樣,一件接著一件發生,像是瞬間的風暴帶著你與落葉旋轉著;才好不容易停了下來,回頭一看,這個家早已因為這從天而降的意外或疾病,變得不再一樣。

經過了緊急的醫療措施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照顧的議題。誰要照顧?怎麼照顧?照顧後的工作、收入驟減,該怎麼辦?經濟許可下的人會申請外在資源的幫助或進入安養機構。然而因為家庭經濟不佳或因為家人不願意等原因素,必須由自家人照顧時,隨之成為照顧者的人,將有一段非常艱辛的過程。

>>『本來在台日兩邊飛來飛去做小生意的小帆,因為疫情暫時回到台灣,某一天母親腰椎覺得麻疼,下半身變得不能移動,被送去醫院後,被發現肺腺癌轉移,又因精神症狀的妄想,不願意讓醫師動手術,就這樣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期,回過神來母親已癱瘓,終日躺床,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協助。在台灣沒有固定上班時間的小帆主動擔起了這個責任,哥哥說自己有工作、怕傷口,只能幫點小忙,漸漸很多事情都需小帆看著候著,時間久了,看著床上整日愁眉苦臉的母親,再看看自己,不知道這樣的日子會過到甚麼時候。』

>>『已經60多歲的阿坤,照顧著快70歲的哥哥。憶起20多歲那年,哥哥突然思覺失調症發病,當時擔任計程車司機工作的他,主動負起較多的陪病回診、陪同復健的工作。隨著時間向前進,即使有兄弟姊妹同住,大家也各自忙自己的,結果仍是阿坤獨自負責持續在退化中的哥哥的三餐和生活起居。阿坤已經放棄跟兄弟姊妹們溝通照顧的事,雖口頭一邊抱怨著照顧的辛苦,仍兩周一次帶哥哥去醫院打針及預備哥哥喜歡吃的三餐』

擔起照顧責任的人,不一定是父母最疼愛的或能力最好的,但總是那個放不下心、不忍看親人受苦而不理、對生命重視的人;即使這樣,照顧過程中仍會經歷滿腹的無奈、憤怒、抱怨與孤獨。

每位照顧者會有不同的照顧歷程,可能經驗到的重要情緒包括:

1. 失落:

特別在照顧初期,會經驗到內在的失落。這個失落是對患病的家人;曾經健康、強壯、充滿元氣的他/她,怎麼突然之間變老了、變遲緩了、變得甚麼都不會了…。只是失落是個很脆弱的情緒,經常會以其他樣貌出現,照顧時感到不耐煩、生氣、覺得累、沮喪等等,都有可能是源於內在深沉的失落。在你心中,這位重要的家人曾經是你所依賴的、感到安全的、受保護的,卻因疾病摧成了虛弱,無法再保護你了。其實,失落的情感也意味著你們之間有很深的牽絆、他/她對你十分重要,也意味著你曾經被愛著、被保護著。

另一方面是對自我的失落。成為照顧者的人常會優先考量患病者的需求,例如食物烹調上先準備他能吃的軟爛食物、半夜累到不行被叫醒也得協助翻身換尿布、有朋友約聚會也一定得先考慮是否有替代照顧者、情緒再不好也無法完全表達出來等等;等照顧了一段時間,照顧者會發現自己的世界也變了,完成夢想的進度得延後、感情生活受影響、與朋友間的多彩生活離自己好遠、身體心理都好疲倦。照顧者在照顧一段時間後,心中經常浮起的疑問是,『這樣的日子要到甚麼時候,好像在黑暗的隧道中看不見盡頭?』在全心照顧另一個人的同時,自己有許多部分、許多關係也捨棄、也失去了,這樣的失落好大、好難受,值得好好悲傷。

2. 孤單:

家人突然失智、失能,對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變化,不僅是一個成員生病,而是整個家庭動力都因此改變;為了要因應這變化,有的家庭成員會互相幫忙、出錢出力一起撐起這個重大變化;也有更多是家庭成員會盡量避開,不論是用甚麼理由逃離,最後成了最放不下、走不開的少數獨自擔負著照顧的沉重角色。即使身邊的人對你的遭遇感到很同情或同理,對你來說都像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問候,完全無法安慰到你的心,因為沒有人能真正體會到你的辛苦與內心的種種掙扎。而那些有各種理由而不出現的親人,或偶爾出現就對你的照顧給予建議,在補貼些許的錢後還要你心存感謝,這些種種都讓照顧者覺得更孤單、更疲憊。

經常在聆聽許多照顧者的心聲時,他們都會說出一句共通的話:『無法度!!(台語)』背後藏著深深的無奈。家人生病是不可控,而必須要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成為照顧者,一邊說著沒辦法、又願意挺身擔起這責任的就是你,即使選擇了這個位置,心有不甘、必須犧牲很多,但願意選擇承擔而非逃跑的你,仍令我由衷感到敬佩。

3. 無助:

一位照顧了癱瘓母親的年輕人跟我分享,其實當過了一段時間,每天固定要備餐、換藥、換尿布、翻身等作息會漸漸習慣,但最讓他精神痛苦的是母親愁眉不展、沒有求生意志的樣子。另一個同樣照顧癱瘓母親的孩子,在母親唉哼這邊痛、那邊痛時,她就像個小護士,用藥、用按摩、用熱敷,想各種辦法就是希望消除母親的身體不適。然而縱使做了許多努力,還是無法緩減家人身體的疼痛和心理的痛苦時,照顧者會經驗到很深的無助與挫折,所以有時候只能麻痺自己,讓自己不要有太深的感受;有的則會變得愈來愈憂鬱,若沒有方法可以抒發,這樣的無助是會啃嗜人心。

雖同樣為照顧者,因著每個家庭的互動,存在極大差異性,照顧者在過程中也都各自有苦甜,但每個照顧者都值得被好好地被看見與支持,以下幾點分享給照顧者:

1. 照顧者總是那個責任感重、捨不得離開、重視他人甚於自己…的特質,因此總容易專注在滿足患病者的需要,忽略了自己也有需求;不論是營養的攝取、睡眠的品質、腰酸背痛,或是心理上的委曲求全、忽略自己內在很多沉重複雜的感受,還有自我人際上的疏離與改變。當傾注全力去照顧,卻忽略自己的需求,就像沙漏一點一滴地漸漸失去了自己。因此希望您一天能花一些時間,關注自己,專注在自己身上,覺察與體會一下今天身體的感受,有沒有哪裡覺得不舒服、有些痠疼;以及內在的情緒,今天甚麼時刻覺得有些委屈、非常憤怒、感到悲傷等,找信任的管道傾吐、或用書寫、畫畫、音樂等各種方式照顧自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2. 接納自己與患者的有限。自己不是全能的,在照顧上一定會有不完全。如果因為自己照顧的限制,造成患者受損,肯定自己已經盡力,不要過度自責。也接納患者的病程,特別是到了失智、失能的地步,通常都是不可逆,且病程是一直在往前進行的。不要將持續的退化或失能歸咎在自己的身上,對於患病者之後的病程若能先有認知與預期,也較能接納,不會有太多的沮喪或失望。

3. 願意接受外界的協助。政府的長照2.0或家庭照顧者協會,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都有提供失智、失能、精神疾患等等相應的服務,經常見的就是因為患者不願意,照顧者就一肩扛起,但在身心俱疲的狀況下,經常是雙方掉入無盡的深淵。願意打開家門,試試看讓社會資源進入,放下自己照顧的高標準,將愛與勞務暫時的分開,給予受過訓練的照服員信任,也讓自己有些喘息的機會。

4. 透過相關的課程,來重新恢復自己,也拓展一些與自己經歷相似的關係,例如臉書中的照顧者粉絲團、家庭照顧總會舉辦的照顧者活動、各地的心理諮商服務獲得賦能與療癒。


最初上傳時間:2023-12-01
最後更改時間:2023-12-01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心靈專區】底下的細目:【與心對話】 心靈反思 心靈深處 衝破困境 職場問題 熟年世代 






線上約診

線上
約診